文海阁

文海阁>状元郎 > 第三零二章 入学(第2页)

第三零二章 入学(第2页)

苏录笑着点头:“劳烦胡叔久等。”

主仆二人并肩而行,穿过街巷。路上,胡大厨忍不住问:“少爷,题目难吗?发挥如何?”

苏录想了想,答道:“题正而大,不出所料。文章尚可,不敢言佳,但求无过。”

胡大厨咧嘴一笑:“只要无过便是大过!咱们老爷夫人盼了多少年,就等着这一天呢!”

苏录沉默片刻,忽道:“我小时候,父亲常说,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是为了明理。可如今一步步走来,才发现,明理之外,还得学会藏锋、守拙、忍耐。这世间,光有学问不够,还得懂人情。”

胡大厨听不太懂,只能连连点头:“少爷说得深奥,反正您是读书人,怎么都说得对。”

回到家中,已是掌灯时分。苏家小院张灯结彩,邻里纷纷前来道贺。苏母拉着儿子的手,泪眼婆娑:“儿啊,你总算熬出来了!”苏父虽不言语,却眼角湿润,默默斟了一杯酒,举向天空,似在告慰先祖。

当晚,全家团聚,设宴庆贺。席间,苏录却始终安静。他望着烛火摇曳,思绪飘远。

他知道,这场胜利只是开始。秀才之后还有举人,举人之后还有进士。而通往殿试的路上,埋葬了多少天才与梦想?他想起去年落第的那位状元公,曾豪言“天下文章尽归我手”,结果今春暴病身亡,年仅三十有二。命运无常,功名如浮云。

但他亦清楚,自己不能退。不仅仅为了光宗耀祖,更为了不负少年时那一腔热血。他曾彻夜苦读,油尽灯枯;也曾寒冬握笔,手指冻裂流血;更曾在梦中背诵《四书》直至天明。这些付出,不能白费。

数日后,放榜之日。

清晨五更,鼓声震天。无数考生齐聚贡院照壁前,踮脚张望。苏录未去,只在家中静坐。他知道,去或不去,结果都不会改变。

直到辰时,胡大厨飞奔而回,气喘吁吁:“少爷!少爷!中了!中了!榜首!院试案首又是您!”

满屋欢腾,唯有苏录神色淡然。他站起身,整了整衣冠,对着祖宗牌位深深一拜。

“孩儿不负所望。”

从此,苏录之名震动江南。士林传诵其文,称“昆山苏生,笔挟风雷,义贯经史”。连大宗师在评语中也写道:“观其两艺,义精词洁,识见卓然,足为后学楷模。”

然而,只有苏录自己知道,这份荣耀背后,藏着多少挣扎与克制。他曾在深夜问自己:你说德治优于刑治,可若遇奸恶横行,礼乐岂能制之?你说伪恭伪俭可憎,可官场之上,几人真心?几人不装?

这些问题,他没有答案。但在考场上,他必须说圣人是对的,必须拥护孔孟之道,必须写出符合程朱理学的文章。因为这不是辩论赛,这是科举。在这里,真理不重要,标准答案才重要。

所以他学会了戴着镣铐跳舞。舞姿越优美,越能赢得掌声。

一个月后,苏录赴省城参加岁试,正式注册为廪膳生员,每月领取六斗米粮。从此,他不再是平民百姓,而是“士”阶层的一员。

走在街上,有人主动让路;入茶馆,掌柜亲自奉茶;就连县令召见,也赐座赐茶,口称“苏秀才”。

这一切变化,让他恍惚。他曾以为,读书只为求知,如今却发现,知识本身就是权力。

但他并未沉迷。每日清晨,依旧早起诵读,研习《春秋》《周礼》,兼修书法与策论。他还开始抄录历代奏疏,分析治国方略,暗中准备乡试。

某夜,月明星稀,苏录独坐书房,提笔在日记中写道:

“今日读《贞观政要》,见太宗谓魏征曰:‘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吾思之良久。吾辈读书人,当以此为志。不唯应试而学,更应为天下而学。科举之路艰险重重,然吾心已定:若有朝一日得居庙堂,必不行苛政,不起刀兵,不欺百姓,不负初心。”

写罢,吹灭灯火,仰望星空。

北斗七星熠熠生辉,仿佛在为他指引方向。

他知道,前方仍有千山万水。但他已不再畏惧。

因为他终于明白??

真正的状元郎,不在金榜之上,而在心中有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