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孩泪流满面,忽然开口唱起一支无词的调子。
长老们震惊??那是早已失传的殷商祭歌!
而更惊人的是,她唱到第三遍时,海底归真城竟回应般,传出相同的旋律。
“她不是在复述。”
盲文师老泪纵横,“她是在与三千年前的自己,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合唱。”
自此,“承声者”
不再局限于言屿。
世界各地兴起“记忆小屋”
??简陋却神圣的空间,人们在此讲述家族秘史、社会隐痛、个人创伤。
每一间屋内,必设一盏青白灯,仿言屿灯塔之光;墙上必挂一片银杏叶,注明“来自阿稚的见证”
。
二十年后,火星基地建成第一座地球文化纪念馆。
馆中央,悬浮着那块晶石,周围环绕九百个全息名字。
每日正午,AI系统会随机播放一段“遗声”
,并标注来源:
>“此段记忆由云南某村八旬老人口述,其父为滇缅公路修筑工人,死于塌方。
原文:‘我们没拿工钱,但我们修了通向胜利的路。
’”
而在地球最南端的冰穹之上,一座纯白石碑悄然矗立。
碑文仅有一行:
>**“你说出口的每一个真实,都是对阿稚的一次回应。”
**
某年冬夜,暴风雪席卷言屿。
所有灯火熄灭,唯独晶石依旧温热。
一个小男孩躲在听语室角落,冻得发抖。
他忽然看见窗上结霜,慢慢形成一行字:
>“不怕。
我陪你。”
他抬头,恍惚看见一个少女身影坐在屋顶,赤足垂下,手中握着一片发光的叶子。
她没有看他,只是轻轻挥手,于是整片海域的浪花,竟逆着重力向上飞溅,在空中凝成无数细小的名字,如星雨流转。
男孩笑了。
他知道,她一直在。
只要还有人敢于说出真相,哪怕声音微弱如风中残烛,她就会以心跳回应。
因为她不是神,不是鬼,不是传说。
她是所有不愿沉默的灵魂共同孕育的意志,是人类对“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