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让两百米长的大型官船出海贩货,畅通无阻,盈利归於国库。
再把民间商船限定在百米以下,叫他们出海要交税,回来的时候按著卖出去的银两帐簿,再交一次税。
类似这样的限制一开,自然就管制住了。
如此一来,缺钱的大明也就会变得富裕多了,那些出海搞倒卖的家族,键而走险的人便会从根源上减少,开始走起正道来。
这话要说起来,开海的好处可就太多了。
再往后快进四十年,朱棣屡次北征,户部一直在表示反对,言称预算不够。
但朱老四依旧能打的瓦刺抱头鼠窜,能追敌深入的一个重要原因,便在於郑和下西洋,聚敛来了无数的財富做支撑。
这还要把朱老四爱面子这事算进去,每次海外诸国来朝之时,进了朝贡,朱棣必然会几倍、甚至是数十倍的返还他们赏赐回去,以彰显大明的大朝上国气度。
如若稍微苛刻一点的话,还能再省下一大批钱,这个预算还要多得多。
朱標的办法治標不治本,显然也难以令朱元璋满意,但是歷史上朱元璋后来就是这样做的,各地军队的驻守者由大都督府隔几年一换。
到后来乾脆发展到整个军队都不设主將,遇到战事便临时派將去掌兵,不给他们太多权限了。
但是这样一来,也造成一个问题,大明军队的战斗力被大幅度削弱了。
千军易得,一將难求的道理便在於此,不是这个將军练下的兵,用起来便不顺手,临时奉旨拿起兵权打仗,手底下许多人根本就不服你,你也不熟悉这支军队。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只是胡翊思虑到此处,越发觉得该开放海禁。
何况早些开海,土豆和红薯也能更早些传入中国,大明后期也能拥抱蒸汽时代,不至於落后世界太多再造成晚清被列强蚕食、瓜分的惨状。
恰好朱元璋此时朝胡翊看过来,胡翊便开口道:
“岳丈,依我看来,堵不如疏啊。”
堵不如疏。
当朱元璋听到这四个字时,立即便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似的,脸上的笑容一僵,取而代之的则是严肃和冰冷。
怎么个堵不如疏?
朱元璋立即变了脸,怒道,“叫咱开海禁是吧?”
朱元璋没有再给胡翊说下去的机会,直接劈头盖脸开始训斥道:
“刚夸你几句,就不知深浅了!”
“幽云十六州刚刚復归咱们中华,北方贫苦至今,人烟稀少。自从那衣冠南渡开启后,天下最富庶之地便集中在江浙一带,宋、元之时又开海,尤其那蠢猪一般的元庭把这帮江浙的士族大家们供起来,现在养虎为患,都留给咱们大明来添堵。”
朱元璋越说越气,看向胡翊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模样道:
“知道咱为啥去看汴梁,看北平吗?”
“因为咱要定都在北方,把北方重新搞活泛了,不能叫他们南方一家独大,这个道理说给你只怕你也不懂,咱为啥要把浙东许多富户强行掳到凤阳去落户?”
朱元璋立即又开始诉苦水道:
“咱要瓦解他们那些家族盘踞在浙东几百上千年的势力,把他们强行迁到凤阳去,以后就以凤阳为都城,咱要在老家打造另一个浙东,把钱粮流通中心转到凤阳来,那些被咱强迁来的富户们偷偷扮作乞巧回去祭祖,沿途路上就散布谣言,到处说咱昏!”
“你说咱是为了啥?”
看到朱元璋发怒倒苦水,胡翊自然知道那首从凤阳传出来的民谣: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因为古代歷来管制都很严,出行需要用到路引,这些被朱元璋强行迁到凤阳来的江浙士绅们便无法回家去祭祖。
他们就扮作乞亏流民沿途乞討回祖籍,继而四处散布这些流言。
朱元璋越说越委屈,脸也越来越黑的像锅底,他嘆著气自嘲道:
“咱为啥冒天下之大不干这些事?是因为咱不想过了吗?”
“不是啊,浙东那些士绅要往死了盯,一旦给他们喘息之机,咱们大明多半要乱,咱也知道日后大明若乱,一定是乱在他们身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