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阁

文海阁>明朝承运人 > 第41章 袁崇焕的疑虑(第1页)

第41章 袁崇焕的疑虑(第1页)

朱由检的亲笔密信,由锦衣卫秘密渠道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送达了宁远城的辽东督师府。然而,他期盼中的袁崇焕的积极回应与紧密配合并未立刻到来。相反,在焦灼地等待了数日之后,他等来的是一份袁崇焕通过正常驿站系统递送上来的、语气恭谨却立场坚定的奏疏。

这份奏疏,如同一盆掺杂着冰碴的冷水,浇在了朱由检因期待而滚烫的心头。

袁崇焕在奏疏中,首先一如既往地表达了对皇帝关怀边务的感激涕零,并汇报了辽东近期的防务情况,强调宁远、锦州防线固若金汤,将士用命,足以使建虏不敢正视。然而,当话题转向皇帝密信中重点提及的蓟镇防务时,笔调便悄然发生了变化。

他并未首接反驳皇帝的判断,而是以一种老成谋国、基于军事专业的角度,委婉却清晰地表达了不同的意见:“陛下圣虑深远,洞察虏情,臣不胜钦服。然,臣反复思之,窃以为兵势有分合,资源有轻重。建虏之患,根在辽东,其精锐主力,皆聚于沈阳、辽阳一带,虎视我宁锦。此乃心腹之疾也。”

“蓟镇之地,虽为门户,然山峦叠嶂,关隘林立,地利在我。且蒙古诸部,虽与建虏勾连,然其心未壹,各部纷争,未必肯倾力死战为建虏前驱。陛下密信中所忧之喜峰口等处,皆天险之地,若守将得人,士卒用命,纵有虏骑来犯,亦难轻易得逞。”

接着,他话锋首指核心,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反之,若我朝因北虏些许异动,便过度分心于蓟镇,乃至从辽东抽调兵将、粮秣以资之,则正中建虏下怀!此乃扬汤止沸而非釜底抽薪之策。臣恐辽东防线因此出现空虚,若皇太极窥得时机,以主力猛攻宁锦,则我根本动摇,祸患更烈!届时,蓟镇纵安,然辽东若失,京师岂能独存?”

最后,他再次强调了自己的核心战略:

“故,臣之愚见,当下之策,仍当以全力巩固辽东方为根本。集中粮饷,精练士卒,修缮城池,使宁锦防线成为不可逾越之铜墙铁壁。如此,建虏正面攻坚无望,其绕道蓟镇之念,或可自消。即便其果真铤而走险,我辽东铁骑亦可依托坚城,伺机而动,或断其归路,或袭其侧翼,使其首尾难顾,方为上策。若预先分散力量于蓟镇,则两头薄弱,恐为虏所乘。”

“至于陛下令臣遣将协防、调粮暗助之事,非臣不愿奉诏,实恐引发蓟辽督抚之争,徒增内耗,且易泄露军机,反为不美。不若仍由蓟镇自行严加守备,臣在辽东为其稳固后盾,遥相呼应,更为妥当。”

整篇奏疏,逻辑清晰,言之凿凿,充分展现了袁崇焕作为一线军事统帅的自信与对自己战略构想的坚持。他将皇帝的担忧视为一种对局部风险的过度关注,而坚信自己的主守辽东,以正合的战略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这封奏疏被送到朱由检的御案上时,他正在与王承恩商议如何进一步加快向内帑物资输蓟的速度。看完奏疏,朱由检沉默了许久,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期待,逐渐化为失望,进而升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沮丧。

他理解袁崇焕的考量。从纯粹的军事地理和资源分配角度看,集中力量确保主要战场的优势,似乎是更稳妥的选择。袁崇焕的五年平辽雄心,也建立在稳固并逐步推进辽东战线的基础上。

但是!袁崇焕不知道历史!他不知道皇太极根本不会在此时硬碰宁锦防线!他不知道那条看似稳固的蓟镇防线,在历史上是如何一触即溃!他不知道那场绕道入侵会给大明带来何等巨大的政治和军事灾难!

这种我知道而你不知道的认知落差,让朱由检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他无法向袁崇焕解释自己预知的来源,无法用未来的事实去说服此刻的统帅。他只能凭借皇帝的权威去强行命令,但那样做,势必会损伤袁崇焕的积极性,甚至可能引发将帅离心的恶果。

君臣之间,第一次出现了清晰而深刻的战略分歧。

袁崇焕立足于现实的军事逻辑,主张重点防御,以我为主。

朱由检则背负着历史的沉重包袱,深知奇袭的风险,要求预防侧翼,分兵布防。

“他还是……不信朕的判断。”朱由检放下奏疏,声音低沉,带着一丝疲惫的沙哑。他感到自己仿佛在独自推动一块巨大的石头,而最得力的助手,却站在旁边,认为石头不会滚下来,甚至觉得他的推动是多此一举,可能引发其他风险。

王承恩小心翼翼地问道:“皇爷,那……袁督师所言,调将协防和暗中输粮之事……”

朱由检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袁崇焕可以坚持他的战略,但自己不能拿京城的安全去赌。

“他做他的,朕做朕的!”朱由检断然道,“给袁崇焕回旨,就说朕知道了他的考量,辽东防务确为根本,不可松懈。然蓟镇之备,亦需万全,让他依前旨,至少加派夜不收侦查,并将蓟镇地形、守将情况详细绘图说明报朕。其余……暂且依他。”

这是妥协,也是保留。他暂时收回了首接调动辽东兵将粮草的要求,避免正面冲突,但坚持要求袁崇焕提供情报支持。

“至于输粮之事,”朱由检压低声音,“通过内帑的渠道,继续!但要更加隐秘,规模可以再小,批次再多,绝不能停!告诉下面的人,就算是一粒米,也要给朕塞到蓟镇的仓库里去!”

“奴婢明白!”王承恩领命。

朱由检走到地图前,目光死死盯住蓟镇那段漫长的防线。袁崇焕的疑虑和坚持,让他意识到,撬动历史远比想象中艰难。他不能完全依赖袁崇焕,必须做好袁崇焕判断失误、蓟镇真的被突破的最坏打算。

“看来……京营的整顿,不能再拖了。”他喃喃自语。哪怕只能练出几千堪战的兵,在关键时刻,或许就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袁崇焕的这封奏疏,如同一根刺,扎在了朱由检的心头。它宣告了君臣蜜月期的结束,预示着未来在战略决策上可能出现的更多摩擦与无奈。历史的车轮依旧沉重,而他这个试图逆天改命的皇帝,所能依靠的,似乎永远只有自己,以及那些隐藏在阴影中的、微弱而坚定的力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