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心的恒星风裹挟着淡金色星尘,在宇宙中织成一片流动的光幕。鲁班号舰队穿过光幕时,舰体的榫卯组件突然发出轻微的嗡鸣——不是引力干扰的震颤,而是与某种未知存在的共振。俞天的机械义眼穿透星尘,视野尽头骤然浮现出一座难以想象的巨型石碑:高约百万公里,通体由暗蓝色物质构成,碑面如镜面般光滑,却布满了与九鼎基座完全匹配的凹槽,如同等待填充的拼图框架。
“这就是九鼎地图的最终载体!”墨守扶着冀州鼎的边缘,鼎身纹路与石碑凹槽的共振频率逐渐同步,“每道凹槽对应一鼎,嵌入后应该能激活完整地图。”俞天立刻下令:“九州阵保持共振安全区,鲁班一号至九号分别携带九鼎(含仿鼎),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的顺序嵌入凹槽!”
9艘飞船缓缓靠近石碑,机械臂精准地将九鼎(仿鼎)送入凹槽。当最后一枚青州仿鼎嵌入的瞬间,石碑突然爆发出刺眼的白光,暗蓝色碑面如同被点亮的星河,无数光点与线条快速蔓延——最终形成一幅覆盖10万光年的银河系悬臂地图,淡蓝色的宜居带、红色的虫洞群、金色的史前遗迹如同星辰般标注在图上,密密麻麻却井然有序。
“23个宜居带!56个虫洞群!11处史前遗迹!”林夏的全息投影悬浮在地图旁,指尖划过其中一处标注“华夏遗迹”的光点,瞳孔中的坐标数据突然定格,“这里的坐标……与地球完全吻合!吻合度100%!”
俞天的呼吸骤然一滞,机械义眼放大“华夏遗迹”的细节——光点旁的微型图案竟与仰韶陶纹、秦代弩机的纹路高度一致,像是史前文明留下的身份印记。“地球就是匠人文明的传承地……”他摸出父母遗留的陶片,陶片与地图的“华夏遗迹”光点产生共振,表面浮现出与石碑相同的暗蓝色纹路。
此时,墨守己绕到石碑底部,那里刻着几行古老的象形铭文,经林夏的算法破译,逐渐显露出清晰的文字:“吾等匠人,以榫卯为基,播技术于宇宙;择宜居之星,留火种于万载;待九鼎归一,启蓝图护文明。”
“匠人文明!”林夏的声音带着震撼,“他们不是掠夺者,是技术播种者!地球的鲁班技艺、墨家机关术,都是他们的传承!”她快速调取地球文明的技术史,发现从仰韶陶器的泥条盘筑,到秦代弩机的标准化,再到鲁班的榫卯结构,每一次技术突破都与匠人文明的“播种节点”高度重合。
马库斯推着便携式材质分析仪贴近石碑,机械臂的探针刺入碑体表层。屏幕上的数据分析结果瞬间刷新,他的瞳孔骤然收缩:“未知物质纯度100%!是理论上的完美形态!而且……它在随银心引力波的节奏释放能量,里面藏着数据!”
林夏立刻接入石碑的能量信号,将数据解码后投射在屏幕上——那是一套完整的“宇宙蓝图”:包含榫卯星舰的设计图、跨星系虫洞的稳定方案、未知物质的人工培育技术,甚至有抵御“收割者”的星际防御系统。林夏对比现有技术水平,得出结论:“蓝图的技术复杂度超我们现有水平4个等级,仅榫卯星舰的‘星核榫’设计,就需要同时控制108个应力节点,远超当前的技术极限。”
俞天盯着蓝图中的星舰设计图,发现舰体的核心结构竟与父母当年研究的“华夏号”概念图相似——只是蓝图中的设计更精密,还标注着“需九鼎共振驱动”的字样。“匠人文明播种技术,是为了让传承者在‘收割者’到来前,掌握足够的力量自保。”他的机械义眼闪过一丝明悟,“地球的华夏文明,就是他们选中的守护者之一。”
就在这时,石碑的共振频率突然变化,地图上的“收割者”母星坐标开始闪烁,旁边弹出一行警告铭文:“收割者舰队距地球还有7个地球年,需启动‘华夏遗迹’的防御核心。”林夏立刻定位“华夏遗迹”的具置,发现它就在地球的青藏高原地下——与传说中“昆仑墟”的位置完全吻合。
马库斯的机械臂快速记录蓝图数据,语气中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100%纯度的未知物质、跨等级的技术蓝图……我们有机会抵御收割者,但前提是能掌握这些技术。”他看向俞天,“仿鼎的稳定性不够,必须找到剩下的真鼎,才能启动华夏遗迹的防御核心。”
墨守走到石碑前,九鼎(仿鼎)的凹槽处正泛着淡蓝色光,像是在回应他的目光:“匠人文明留下的不仅是技术,还有考验。能否掌握蓝图,能否集齐真鼎,能否守护地球……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银心的星尘仍在流动,巨型石碑的地图光芒越发璀璨,10万光年的银河疆域在众人眼前展开。可“收割者”的倒计时己经开始,华夏遗迹的防御核心尚未启动,宇宙蓝图的技术难关仍未突破。俞天握紧手中的陶片,知道这不是终点——九鼎地图的最后一块拼图虽己完成,但守护文明的真正战役,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