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救男孩的哭声渐歇,蜷缩在林瑶怀里睡着了。刘强被押上警车,但对上线一无所知。记者闻讯赶来,镜头对准了我们。林瑶默默将裹着孩子的外套往上拉了拉,挡开了镜头。那一刻,她侧脸的线条在码头探照灯的余光里,显得格外清晰。
---
码头的探照灯将废弃仓库周围照得亮如白昼。
男孩——后来得知他叫小斌,是附近一个外来务工家庭的孩子,傍晚在码头边玩耍时被刘强掳走——在林瑶轻柔的安抚下,终于停止了颤抖,过度惊吓后的疲惫涌上来,蜷缩在林瑶还带着体温的外套里,沉沉地睡了过去。只是那小小的眉头依旧紧锁着,偶尔还会在梦中惊悸一下。
刘强被反铐着,由两名特警一左一右押着,走向停在不远处的警车。他低垂着头,鸭舌帽早己不知掉落在何处,露出了一张平庸而此刻写满惶恐的脸。面对审讯,他交代得很痛快,但也仅限于此。他只知道通过一个无法追踪的加密渠道接任务、拿钱,对上线是谁、目的为何,一概不知。
有用的线索,似乎又断了。
警笛声和嘈杂的人声引来了嗅觉灵敏的记者。几辆采访车冲破夜色赶到码头,长枪短炮立刻对准了现场。
“张所长,请问这次成功解救人质,警方采取了哪些关键措施?”
“听说嫌疑人使用了精神控制药物,这是否意味着存在一个犯罪团伙?”
“这两位就是率先发现线索并参与行动的陈警官和林警官吧?能谈谈当时的感受吗?”
镜头和话筒迫不及待地伸了过来,闪光灯噼啪作响,试图捕捉“英雄”归来的瞬间。
老张经验丰富,上前一步,挡住了大部分镜头,用官方辞令应对着记者们的提问。
陈末不太习惯这种场面,下意识地想往后退,却被眼尖的记者堵了个正着。他皱了皱眉,正准备随便敷衍两句。
就在这时,他旁边的林瑶动了。
她没有看向镜头,也没有理会伸到面前的话筒。她只是微微侧过身,用自己并不算宽阔的肩膀,挡在了沉睡的小斌和那些咄咄逼人的镜头之间。然后,她抬起手,轻轻地将裹着小斌的外套往上拉了拉,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孩子的半张脸,确保没有任何一个镜头能够拍到孩子沉睡(或者说,被惊吓后昏睡)的模样。
她的动作自然而迅速,没有一丝刻意,仿佛只是下意识地保护。
码头的强光打在她的侧脸上,勾勒出清晰而柔和的线条,那双平时清冷理性的眼睛里,此刻映照着灯光,也映照着怀里孩子安静的睡颜,流露出一种与她平时气质迥异的、近乎温柔的坚定。
镜头捕捉到了这个瞬间。
记者们愣了一下,随即似乎明白了什么,默契地将镜头稍稍偏开,不再试图去拍摄那个被保护起来的孩子,转而更多地对准了正在发言的老张和陈末。
陈末看着林瑶的背影,看着她护住孩子的那个细微动作,心里某个地方仿佛被轻轻触动了一下。
他忽然觉得,那些所谓的“英雄”称号,那些闪烁的镜头,在这一刻,都比不上搭档这一个无声的动作来得真实和有力。
英雄是什么?
或许不是在镜头前侃侃而谈,而是在危险来临时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在喧嚣混乱中,依然记得保护最需要保护的弱小。
林瑶用她的行动,给他上了一课。
记者们终于被老张劝离,现场恢复了秩序。小斌被小心翼翼地送上救护车,前往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和心理疏导。刘强也被押解回市局,进行更深入的审讯。
码头的风依旧带着寒意,但紧张的气氛己经缓和。
陈末走到林瑶身边,看着她依旧注视着救护车离开的方向,轻声说:“刚才,谢谢。”
林瑶收回目光,脸上的柔和迅速褪去,恢复了平日里的清冷和专注。她摇了摇头,语气平静:“保护受害者隐私,是基本操作。”
她顿了顿,看向陈末,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起来,将话题拉回了案件本身:“刘强的上线藏得很深,用的是境外加密软件。这条线,恐怕不好追。”
陈末点了点头,也收敛了心神。他知道,救回一个孩子,抓住一个执行者,只是阶段性的胜利。那个隐藏在暗处,用药物和控制手段测试绑架路线的网络,依然是个巨大的威胁。
“不好追,也得追。”陈末看着远处漆黑的海面,目光坚定,“至少,我们现在知道他们在测试什么了。”
英雄的称号,会随着新闻的热度褪去。
但搭档之间的默契,和对真相不懈追击的职责,将会持续下去。
码头一役,他们不仅是救人的英雄,更是彼此交付后背的搭档。而接下来的路,注定更加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