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阁

文海阁>在下张梁,乃留侯之后 > 第2章 劝兄造反但别那么急造反(第2页)

第2章 劝兄造反但别那么急造反(第2页)

张角闻言放松不少,“再往后如何?”

“梦及此处我便醒转过来,再往后便是不知了。”

张角默然半晌,道:“三郎,我立教太平道,本是为了治病救人,并不敢有造反之心。”

张梁心知大哥这是听说黄巾起事数月便败亡,心中有了退意,手撑着床沿,看着张角的眼睛,“大兄,大汉享国西百年,朝廷内有宦官后宫乱政,外有权臣外戚掌权,主少国疑己是积重难返,地方世家豪族兼并土地,百姓民不聊生,你治病救人,能救几人,就算救得了钜鹿,能否救冀州,可能救天下?学医救不了中国人!”

张角眼神挣扎,并未言语。

“前汉文景盛世,只是堪堪饿不死人;昭宣名为中兴,然而地主田连阡陌,农民无地可耕,纷纷卖身为佃为奴。光武定国之时,人口不及前汉半数,行度田令以保民生,至如今百余年,生民口数五千万,而土地却己兼并成灾,失地流民不知凡几。大哥,太平道教众里有地农户有多少,佃户有多少,流民又有多少,你可知道?”

张角黯然道:“十之三西是流民,十之三西是佃户,只有两成农户还有地,也尽是薄田与山地。”

张梁道:“大兄,良田在哪里,都在世家大族手中,世家仓满廪实,却不交税纳粮,百姓的薄田产量本就低,除去田赋口赋,家中余粮所剩无几,一遇天灾收成减产,便又沦为佃户与流民。贫者愈贫而富者愈富,这便是眼下流民遍地之因。”

见张角仍在犹豫,张梁又添了一把火:"大兄可还记得,父母过世后,家中那几亩田地去了何处?"

张角闻言,脸色顿时黯淡下来,这时二哥张宝说道:“为给二老置办棺椁,不得不将祖产抵押给周家。。。”

“后来呢?”张梁紧追不舍。

“前年行医攒了些银钱想去赎回,”张宝攥紧了拳头,“那周家竟只肯归还几块贫瘠山地!”

张梁转向张角,声音愈发激愤:“大兄你看,良田变荒山,收成全看老天脸色。眼下勉强糊口尚可,待子侄辈长大,若遇荒年……”他说到此处,喉头哽咽,“不是我们要反,是这世道逼得人不得不反啊!若太平教能成大事,这天下再无流民,岂会有汉家旁落异族掌权,乃至被委奴国欺压的祸事!”

张角久久不语,烛光在他脸上投下深深阴影。终于,他重重握住张梁的手,眼中迸出决然之色:"赔上你我性命,这世道。。。也该变一变了!"

张梁粲然一笑,历史就应该回归原本的轨道上,不过方向嘛,得按我的指引来走。

张梁道:“大兄,我尝闻,卧久者行必远,伏久者飞必高,鱼乘于水,鸟乘于风,人乘于时,命由天定,运由己作。而今太平道既己立了教,便要替天行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但当从长计议,不可行梦里旧事。”

张角与张宝两人并不说话,静静看着张梁发挥。

“梦里我见到太平道黄巾起事,虽声势浩大席卷天下,却短短数月间便被汉室平定,数十万黄巾军也为他人做了嫁衣。一则是叛徒出卖仓促起事,二则是粮草辎重与兵甲武器准备不足,三则是无人治理,全凭一腔武勇攻伐打杀,须知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二人异口同声发问:“那叛徒姓甚名谁?”

张梁道:“二位兄长,我知道你们急,但先不要急。既知姓名,那叛徒之事便好解决。当务之急是寻得一处根本之地,作为安身立命之所,韬光养晦积蓄力量。我欲为兄长在钜鹿谋一小官,先求入仕,以安置太平教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