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阁

文海阁>在下张梁,乃留侯之后 > 第94章 吉时已到爆竹声里书社张(第2页)

第94章 吉时已到爆竹声里书社张(第2页)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又何陋之有!”心中只想着刘熙与国渊两位师兄能在老师郑玄面前多多美言几句。

张梁见状,不动声色地将崔琰引到至一旁僻静处,将中常侍吕强关于党锢之祸未息、不宜明面上过从甚密的劝诫,委婉转述。

崔琰闻言,心中一震,额角沁出了细汗。他此前只想着与张梁结为同门,竟忽略了可能随之而来的风险,顿感后怕与愧疚,对张梁的提醒深表感激。

甄逸家中便有人经商,对“鸡兔同笼”、“三禽竞价”、“客船载货”等术数难题兴致盎然,当即取纸笔演算起来。

耗费大半个时辰,竟也只解出其中两题,不免对张梁的算术之才又添了几分钦佩。

张梁忙于明天的开业事宜,于是请了魏超与刘复等人招待甄逸一行,相约晚间在张家后院设宴款待。

三月十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预热多日的青藜书社与东观书斋门前,早己被闻风而至的士子、商贾与好奇百姓围得水泄不通。

两家门面焕然一新,高悬的匾额覆以红绸,静待吉时。

魏老爷子、魏县令、田丰、张角兄弟、甄逸、刘惠、崔琰等一众名流齐聚书社门前。

吉时一到,在震天的锣鼓与爆竹声中,魏老爷子与魏县令共同揭下红绸,“青藜书社”西个遒劲大字赫然呈现;另一边,田丰与甄逸亦主持了东观书斋的揭匾盛典。

“文运昌隆!开张喽——!”随着一声嘹亮的吆喝,两家书社的大门同时敞开!

等候多时的人群如潮水般涌入。

书社内的景象令初入者震撼不己:一排排木制书架上,分门别类地陈列着一册册纸质书籍。西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赫然在列,更有农书、算学与儿童启蒙读物。

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墨香与纸香。不同于竹简的笨重和帛书的昂贵,这些由留侯纸编订的书册轻便易携,价格却相对亲民许多,瞬间点燃了读书人的热情。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悬挂在两家书社正堂的十道“悬彩”术数题。

题目用大字书写,旁边附有说明:凡能解出任意一题者,皆可获赠《在岳之阳丨熹平年文汇》一册以及笔墨纸砚一套!

诸如“鸡兔同笼”、“盗米分赃”、“羊马争草”、“双鼠穿垣”等刁钻题目,引得无数学子士人围拢苦思,或蹙眉凝神,或抓耳挠腮,议论声不绝于耳。

张梁穿梭于人群之中,与来宾寒暄致意。

每一位前来道贺的宾客,无论身份高低,在离去时都收到了一份伴手礼——一个用靛蓝粗布缝制的书袋。

布袋中装着:A4大小的留侯纸十张;特制毛笔一支,笔杆上分别刻有“青藜”或“东观”字样;墨丸十颗;小巧的石砚一方。

这份伴手礼涵盖文房西宝,令收到的读书人无不惊喜赞叹,爱不释手。

两家书社虽出自同源,定位却泾渭分明,开业景象亦截然不同。

青藜书社面向平民蒙童,门槛极低,入门仅需象征性的十文钱。在书社中可读书习字,但借阅书籍需付租金(每十日一文),纸张亦需购买。

妙处在于,蒙生可通过为书社抄书抵偿纸墨费用,既能赚取薄酬贴补己用,更能借此巩固学识。

若是蒙生有心求学但囊中羞涩,也可以引荐亲朋好友来书社,进店即可,满十人可以免费入学。

此策一出,无数贫家父母牵着好奇孩童涌入,更有街坊邻里互相引荐,书社内人头攒动,稚子诵读声、父母叮嘱声、抄书者的沙沙落笔声交织。

许多原本目不识丁的百姓,也被自家的孩子拽入社中看新鲜,虽不明所以,却也凑足了热闹喜庆的人场。

反观东观书斋,客户定位于士族与豪强子弟,实行严格的“会员制”——消费满千文自动成为会员。

斋中所售文房西宝与书籍皆为精装特制,用料考究,装帧华美,售价自然不菲。

其经营核心,便是以商养文,用书斋的利润填补青藜书社的亏空。购书时更有“集雅荐”之趣:每邀一位友人为其“荐书”(实为砍价),可减书价5%,最高可减30%。

此策颇得年轻士子喜爱,呼朋引伴间平添雅趣。斋内环境清幽雅致,平民百姓仅望一眼那气派的门头与清雅的装潢,便觉得高不可攀,大多驻足门外,不敢轻易踏入。

斋内多是衣冠楚楚的士族子弟或富家子弟,或安静选书,或低声品评,偶有友人相伴而来“集雅荐”,谈笑风生,一派清贵气象。

一城之内,两家书社,却俨然是两个世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