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业火爆的狂潮逐渐退去,“南方百货”的日常经营步入了一种新的节奏。清晨开门,傍晚打烊,规律的作息取代了往日摆摊时风吹日晒的奔波,但并不意味着轻松。
店堂里明亮整洁,商品陈列有序,但维持这一切,需要付出巨大的心力。
每天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清扫。一夜过去,地面总会落下薄薄一层灰尘,玻璃柜台和镜面上会留下模糊的指印。赵小军负责这项工作,他拿着鸡毛掸子和抹布,小心翼翼地擦拭着每一寸玻璃,对待这些能照出人影的“宝贝”格外用心。
接着是清点核对。王淑芬如今常驻店里,她的“办公室”就是收银台后面那个带锁的小抽屉。每天营业款和账本都由她掌管,每一笔进出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进货成本、销售额、毛利…这些原本陌生的词汇,如今成了她日夜琢磨的事情。她戴着老花镜,拨弄着算盘珠子的样子,俨然一位严肃的账房先生。
“妈,昨天那批牛仔裤进了二十条,卖出九条,账上怎么记成了卖出十条?”林烨偶尔查账时,会发现一些细微的差错。王淑芬便会紧张地推推眼镜,连忙翻找单据:“哎呦,瞧我这脑子,准是昨天人多给记岔了…”然后仔细更正。林烨并不苛责,他知道母亲正在努力学习适应。
张大壮是店里的体力担当和“门神”。搬运货物、整理货架、爬上爬下调整挂衣杆,都是他的活儿。他往门口一站,那股彪悍的气势就能让一些想顺手牵羊的小毛贼心里打怵。但他性子首,面对顾客没完没了的讨价还价时常会不耐烦。“老板,这T恤十五太贵了,十块行不行?”“不行!明码标价!”张大壮往往瓮声瓮气地一口回绝,经常把顾客噎得够呛。这时就需要林烨或者越来越机灵的赵小军过来打圆场,用更灵活的话术周旋:“姐,这料子好,款式新,穿出去绝对有面子。这样,您诚心要,给您算十西,再送您一对漂亮发圈怎么样?”往往就能成交。
林烨自己,则逐渐从一线销售中抽身出来。他更多地扮演着决策者和问题解决者的角色。
进货的频率和数量需要他精准把控。哪些是爆款需要加大进货量?哪些款式滞销需要及时打折处理?他每天都会观察销售情况,在小本子上做着记录。“烨哥,电子表黑色的比银色的好卖。”“小军,注意到没有,带卡通图案的发圈比纯色的走得快。”他不断地分析着,调整着进货策略。
与工商、税务的打交道更是少不了。虽然执照终于批了下来,堂堂正正地挂在了墙上,但定期缴税、应对偶尔的检查,依旧需要小心谨慎。来检查的人脸色稍一严肃,王淑芬就紧张得手心冒汗,林烨却总能不卑不亢地应对,递上账本,回答问题,偶尔塞上一包不算贵重但能表达心意的香烟,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琐碎的事情层出不穷。有顾客买了丝袜穿了一天勾了丝,回来吵闹要求退换,林烨需要依据“三天包换”的承诺判断是真质量问题还是使用不当。有小孩子追逐打闹撞倒了展示架,需要安抚受惊的孩子、清理残局。附近的小混混虽然不敢明着捣乱,但偶尔会聚在店门口不远处抽烟打量,需要张大壮时不时用眼神“提醒”一下。
赵小军在磨练中飞速成长。他记性好,嘴皮子越来越利索,对商品价格、特点了如指掌,甚至能模仿林烨的几分推销技巧。他开始独当一面地接待大部分顾客,成了店里不可或缺的销售主力。林烨看在眼里,有意地给他更多锻炼的机会。
张大壮虽然还是不擅长和顾客磨嘴皮子,但他责任心极强,夜里主动要求睡在店里看守货物,让林烨和王淑芬能安心回家。他那庞大的身躯蜷缩在临时搭起的板床上,鼾声如雷,却是店里最令人安心的一道防线。
日子就在这忙碌、琐碎、偶尔有小摩擦但总体平稳向上的节奏中一天天流过。营业额稳步增长,虽然不再有开业那天爆炸式的收入,但细水长流,积累下来更为可观。钱箱变得越来越沉,王淑芬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林烨却并未满足于此。傍晚打烊后,他常常独自一人留在店里,就着昏黄的灯光,翻看账本,盘点库存,或者只是静静地坐着,看着窗外逐渐沉寂的街道。
规范的经营带来了稳定,但也仿佛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他接触的人,大多是街坊邻居和普通顾客;处理的事,也多是鸡毛蒜皮的店内琐事。
他感觉自己像是一艘驶入了平静港湾的船,安全,却似乎离那片汹涌澎湃、充满无限可能的大海越来越远。那个关于“股票认购证”的念头,如同埋在心底的一颗火种,非但没有熄灭,反而在平淡的日子里悄无声息地燃烧着,偶尔蹿起苗头,灼烧着他的内心。
他知道,这家店是根基,是现金流的重要来源,必须经营好。
但他也清晰地意识到,如果仅仅满足于此,他重活一世的巨大优势,将在这日复一日的琐碎中逐渐消磨殆尽。
他需要抬头看路,需要寻找新的、能撬动更大财富的支点。
就在这种平静与躁动交织的心绪中,一天下午,一位穿着体面、谈吐不俗的中年男子在店里买完东西后,并未立刻离开,而是看似随意地与林烨闲聊了几句。
“小伙子,店开得不错,很有想法。”男子赞赏地点点头,话锋忽然一转,“不过,现在这世道,光守着实体店,来钱还是慢啊。听说南方那边,特别是上海,现在有点新玩意儿,叫‘股票认购证’,那才是真正能让人翻身的东西…”
林烨的心脏猛地一跳!
他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向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