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是嘛,我外甥在广州来信说,现在最赚钱的就是搞建材的。”另一个接口道。
“要我说啊,以后最值钱的还是土地。”第三个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我们单位旁边那块地,听说有香港商人要来投资建商场呢!”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林烨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掀起了波澜。这些零散的信息,与他记忆中的历史轨迹不谋而合:90年代初正是基础设施建设高潮期,房地产也开始悄然升温。
当晚,他在笔记本上记下几个关键词:建材、土地、开发区。这些都是未来的风口,但以他目前的资本和实力,还难以首接介入。
“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林烨自言自语。
另一个变化也引起了他的注意。以往店里顾客聊天多是家长里短,现在却越来越多地听到“股票”“投资”“做生意”等词汇。甚至有一天,一个穿着体面的陌生人走进店里,不买衣服,却悄悄问林烨:“听说你去过上海炒股?能不能指点一二?”
林烨婉言谢绝了,但意识到消息己经在小范围传开。人怕出名猪怕壮,他告诫自己必须更加低调。
周末,林烨陪母亲去市场买菜,发现市场角落新开了一家小电器店,摆着几台稀有的进口彩电和录像机,价格高得令人咋舌,却围满了看热闹的人。
“这么贵的东西,真有人买吗?”王淑芬咋舌。
“妈,时代在变。”林烨轻声说,“以后家家都会有电视、冰箱、洗衣机。”
他看着那些充满好奇和渴望的面孔,意识到消费升级的浪潮正在悄然兴起。电子产品,或许是另一个可以切入的领域。
最让林烨感到压力的是父亲的变化。林建国现在每天都会认真阅读经济类报刊,有时还会做笔记。一天晚上,他罕见地来到林烨房间,犹豫地问:“小烨,你说如果现在把闲钱投入生产,什么行业最有前景?”
林烨谨慎地回答:“要看资金规模和风险承受能力。小资金可以从贸易入手,周转快;大资金可以考虑实业,但回报周期长。”
林建国点点头,没有再多问,但眼神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
这种种迹象表明,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社会的每个角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试图抓住时代的机遇。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先知先觉的优势会逐渐减弱。
一天晚上,林烨站在窗前,望着夜空中的明月。小城依然宁静,但他能感觉到地底下的种子正在破土而出,时代的车轮正在加速前进。
他翻开笔记本,开始系统性地梳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可能的机会和威胁。服装店是稳定的现金流,但不能满足长远发展需要。股票投资机会可遇不可求,且风险巨大。他需要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实业是根基,金融是翅膀。”他想起不知在哪里读到的这句话,深以为然。
就在这时,楼下传来父母低声交谈的声音。
“老张今天跟我说,他侄子在深圳交易所工作,说最近又有新政策要出台。。。”这是母亲的声音。
“嗯,我明天去打听打听。。。”父亲回应道。
林烨心中一动。新的政策?会是关于什么的?与他的下一步规划有关吗?
他轻轻关上窗,决定明天一早就去省城,不仅是为了看服装款式,更是为了获取更多信息。小城虽然安逸,但信息闭塞,他需要走出去,感受时代的脉搏。
夜色渐深,林烨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他能感觉到,平静的日子不会太久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正在不远处等待着他。
而最让他好奇的是,父亲似乎也在暗中筹划着什么。这段时间的沉默和偶尔的试探,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想法?
带着这个疑问,林烨逐渐进入梦乡。明天,又将是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