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经济学院的论坛结束后,林烨没有立即回家。他独自一人走在省城刚刚拓宽的人民路上,脑海中回荡着论坛上的发言和会后的交流。那些宏观的数据和政策解读,与他亲眼所见的细微变化相互印证,勾勒出一幅清晰的时代图景。
道路两旁,脚手架林立,推土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一幅巨大的广告牌上,“开发区欢迎您”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下面罗列着各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林烨在一处工地前驻足观望。工人们正忙碌地搬运钢筋水泥,监工拿着图纸大声指挥。仅仅是这一处工地,每天消耗的建筑材料就是一个惊人数字。
“小伙子,看什么呢?”一个戴着安全帽的中年人走过来,似乎是工地的负责人。
“看看未来的模样。”林烨笑着回答,“师傅,这工地一天要用多少水泥啊?”
“光我们这一个工地,一天就得几十吨。”负责人打量着林烨,“怎么,你家也做建材生意?”
林烨摇摇头:“随便问问。现在建材好买吗?”
“好买?”负责人嗤笑一声,“紧俏得很!价格一天一个样,就这还经常断货。要是谁有门路搞到平价钢材,转手就能发财。”
这番话印证了林烨的判断。他道谢后离开,心里己经开始盘算。建材行业门槛高,需要大量资金和深厚人脉,不是他现在能涉足的。但与之相关的辅材或运输,或许有机会。
转过街角,一家新开的电器行吸引了他的注意。橱窗里陈列着进口彩电、录像机,标价令人咋舌,却依然顾客盈门。最让林烨惊讶的是,店里居然有几台罕见的“大哥大”手机,标价两万多元,相当于普通工人十年的工资。
“这是真货?”林烨走进店里,指着手机问。
营业员自豪地点头:“日本原装进口,全城就我们店有现货。”
“有人买吗?”
“前天刚卖出一台,是个做生意的老板买的。”营业员压低声音,“现在有钱人都兴这个,比BP机气派多了。”
林烨若有所思。电子产品的暴利和旺盛需求显而易见,但水也很深。真假货混杂,售后服务缺失,不是外行能轻易涉足的。
在省城停留的两天里,林烨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各种信息。他去了新建的批发市场,观察货物流向;走访了几家国营工厂,了解生产情况;甚至混进一个企业家联谊会,聆听商界人士的谈话。
每一个细节都在告诉他:时代正在加速变化。
回到小城时,林烨带回的不仅是几本新书,还有一摞各种报纸和商业期刊。他敏锐地注意到,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讨论越来越多,政策风向己经十分明朗。
当晚,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在软木板上贴满了剪报和笔记,用红笔勾勒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居民消费升级”、“外资准入放宽”。。。
赵小军敲门进来送晚饭时,被眼前的阵势吓了一跳:“烨哥,你这是要搞情报工作啊?”
“比情报更重要。”林烨眼睛发亮,“这是未来的地图。”
他拉过赵小军,指着墙上的资料:“你看,全省今年要修五百公里高速公路,这意味着需要多少水泥、钢材?城里现在有多少人家有彩电?多少人有洗衣机?”
赵小军被问懵了:“这。。。这我哪知道。”
“我知道。”林烨语气坚定,“不到十分之一。但五年后,可能超过一半。这就是机会。”
夜深人静时,林烨开始系统梳理可能的投资方向。他在笔记本上列出几个领域:
一是建材相关。虽然无法首接生产,但可以考虑贸易或物流。二是电子产品。从简单的收音机、计算器入手,逐步拓展。三是服务行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服务的需求会增长。
但每一个方向都有明显障碍。建材需要大量资金和关系;电子产品需要专业知识和服务网络;服务行业则尚未形成规模市场。
“也许应该从小处着手。”林烨喃喃自语。他想起了那个卖“大哥大”的电器行。也许可以从一些小电子产品开始,利用服装店的客源进行试探性销售。
另一个想法浮现在脑海:跨区域贸易。省城的商品和小城的特产有价格差,如果能打通渠道,利润可观。但这需要可靠的运输和销售网络。
最让林烨心动的是开发区的地产。论坛上有专家透露,省城开发区的地价一年内涨了三倍,而且还在持续上涨。小城虽然慢半拍,但迟早会跟上。
“土地是最稀缺的资源。”他想起那个专家的断言。
然而,地产投资需要大量资金,且政策风险不明。对现在的他来说,这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领域。
接下来的几天,林烨像变了一个人。他不再满足于守着小店,而是频繁外出考察。有时是去省城,有时是去周边县市。每次回来,都会带来新的见闻和想法。
他还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不仅读经济类报纸,连地方小报的边角新闻都不放过。一条关于县政府计划改造旧城区的简短报道,让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带来的商机。
“旧城改造意味着拆迁,拆迁意味着需要新房,新房需要建材和家电。。。”他在笔记本上画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