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月没有给他钱。
她只是将一份,记录着那位高官所有黑料,包括他抽大烟,养情妇,甚至通敌卖国的,确凿证据,放在了他的面前。
“我的老板说,笔,有时候,比枪更有力量。”冷月的声音,冰冷而充满诱惑,“他想看看,曾经的《申报》第一笔,是否,还像以前一样锋利。”
王海涛看着那份足以让那位高官万劫不复的证据,那双因为酗酒和潦倒而变得浑浊的眼睛里,重新燃起了名为“复仇”的火焰。
他接过了那份文件。
在黄浦区的一间,拥挤不堪的电话局机房里,冷月找到了那个叫李秀英的,年轻的接线员。
李秀英的记忆力超群,能记住上百个电话号码和对应的声音。但她的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肺病,每天高昂的医药费,己经快要将这个年轻的女孩,彻底压垮。
冷月没有和她见面。
她只是让圣玛丽医院的保罗院长,派了一辆救护车,将李秀英的母亲,接到了那栋独立病房,并为她提供了所有,免费的治疗。
三天后,李秀英在自己的宿舍里,收到了一个匿名的包裹。
包裹里,是一张她母亲在花园里散步,气色红润的照片,和一张纸条。
纸条上,只有一句话。
“安心工作。听到任何有趣的事情,就记下来。”
在龙蛇混杂的十六铺码头,冷月在一个肮脏的,充满了汗臭味的苦力工棚里,找到了那个外号叫“万事通”的,消息贩子。
“万事通”对码头上的一切,都了如指掌。哪条船什么时候到,装的什么货,谁是船老大,谁又是管事的,他都一清二楚。但他只是个最底层的混混,每天为了几个铜板,点头哈腰,活得像条狗。
冷月也没有给他钱。
她只是让青帮的陈皮,派人来“请”他。
在义安堂那间金碧辉煌的堂口里,刚刚伤愈的陈皮,亲自为“万事通”,倒了一杯茶。
“我兄弟,‘张先生’,很欣赏你。”陈皮拍了拍“万事通”的肩膀,“他说,这十六铺码头,不能没有一个管事的人。从今天起,东边那三个货运码头,就交给你了。”
“万事通”看着眼前这位,传说中的黑道枭雄,又听着他口中那个,连他都要恭敬地称之为“先生”的神秘人物。
他激动得,当场就跪了下来。
……
记者,接线员,码头百事通,银行小职员,舞厅领班……
一个个在各自领域,拥有特殊技能,却又被时代和命运所埋没的小人物,在陈默的金钱、欲望和希望的驱动下,被冷月,一一收编。
他们,就像一根根被激活的,细微的神经网络末梢,开始源源不断地,将来自上海各个角落的,最原始,最新鲜的情报,汇集到陈默这里。
陈默再将这些庞杂的,真假难辨的情报,喂给系统,进行交叉比对,分析,和甄别。
最终,形成一份份,绝对精准的,高价值的情报。
他的地下王国,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一个以陈默为大脑,冷月为中枢,无数底层小人物为神经末梢的,庞大的,无形的,地下情报帝国,在上海滩的阴影里,悄然成型。
而这张大网,捕捉到的第一个,异常的信号,就来自十六铺码头。
“万事通”传来消息。
最近,有一艘悬挂着德国纳粹旗的货船,名叫“莱茵号”,频繁地,往返于上海和日本长崎之间。
它的报关单上,写的都是“精密机械零件”。
但是,“万事通”手下的一个老码头工,在一次搬运中,觉得不对劲。
那些装着“精密机械”的大木箱,重量,太轻了。
轻得,就像是……空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