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为涤秽,体察民情,若遇邪祟为祸、冤屈难伸之事,可酌情处置,以正圣道。
三为砺心,行万里路,历万千事,印证所学,明辨万理。”
“张牧之、张诚。”
“学生在!”张牧之父子连忙躬身。
“尔等留守圣院,主持日常,接纳西方向学之士。凡心诚者,可授以《大学》根基及‘格物’初解。若有疑难,可传讯于外。”
“林风。”
“先生。”
“你随行护卫,非生死关头,不必出手。此行,亦是尔剑心通明之机。”
分配完毕,董砚最后道:
“此行非坦途,必有艰险磨难。谨记‘格物致知’之本心,持守圣道,明辨是非,守望相助。”
“三年为期,无论收获几何,需返云州。”
“弟子(学生)谨遵教诲!”众人齐声应诺,心潮澎湃。他们明白,这是先生对他们的信任,也是圣院道统走向天下的第一步!
三日后。
圣院大门再次开启。
李石、赵明诚、孙铁柱、秦婉儿、吴青松五人,身着圣院特制的素色麻布道袍,这正是圣院初代秦婉儿亲手设计缝制而成的道袍。
一行人背负行囊,精神焕发,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坚定。
林风依旧斗笠遮面,背负长剑,气息沉凝如渊,如同护道的使者。
门外,早己得到消息的云州百姓、学子,自发地聚集在巷口,默默地为圣院弟子送行。目光中充满了崇敬、祝福与不舍。
五人对着圣院大门,对着门内负手而立的董砚和张牧之父子,深深一揖。
“师尊保重!我等去了!”
“先生保重!”
董砚微微颔首。
林风对着董砚的方向,抱剑一礼。
随即,六人转身,迎着初升的朝阳,踏上了通往云州各郡县、充满未知与挑战的传道之路。
他们的身影,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渐渐消失在槐荫里的巷口。
圣院门前,恢复了宁静。
董砚独立于院中,望着弟子们消失的方向,又抬头望向浩瀚的星空。
深邃的眼眸中,映照着璀璨的星河,也映照着那隐藏在星空深处、缓缓迫近的混乱涟漪。
“星火己散,静待燎原。”
“地宫之患…”
“当亲往了结。”
他转身,走回书房。那本摊开的《云州风物志》旁,己多了一幅简陋的、标注着万瘴黑山深处地宫大致方位的草图。
静极思动。
圣院之主的下一段征程,将是首捣黄龙,涤荡那污秽的源头!
而更遥远的星海彼岸,一场关乎此方世界存亡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