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林风、张牧之等人悄然离开云州,李石亦带队北上的第二天。
云州城外,旌旗招展,仪仗煊赫。
朝廷特使的车驾,终于到了。
来者并非预料中的重臣宿将,而是一位身着绯红官袍、面容清癯、三缕长须飘洒、颇有儒雅之气的中年文官。
他身后跟着数十名精悍的护卫和属官,排场不小,却并无大军压境的肃杀。
“下官翰林院侍讲学士,文彦博,奉陛下旨意,特来云州,宣旨嘉奖,并邀圣院贤达共商国是。”
特使文彦博立于城门前,声音清朗,姿态放得颇低,对着城楼上负责接待的吴青松、赵明诚、孙铁柱等人拱手施礼,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
伸手不打笑脸人。赵明诚沉稳回礼,命人打开城门,将特使一行迎入城中。
入城所见,让文彦博与其随从暗自心惊。
街道宽阔整洁,屋舍俨然有序,行人面色红润,步履从容,眼神中带着一种别处罕见的安定与希望。
孩童嬉戏,商贩叫卖,工匠劳作,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秩序井然。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与书卷气息,几座刻有圣言真意的石碑在阳光下散发着温润微光,令人心神宁静。
这哪里是刚刚经历魔灾浩劫的边城?分明是世外桃源、王道乐土!
文彦博眼中异彩连连,口中赞叹不绝:
“圣院治下,云州气象,果然不同凡响!董先生真乃神人也!陛下闻之,亦深为欣慰!”
吴青松引着特使一行前往州牧府衙暂歇。
路上,文彦博看似随意地询问着云州重建、民生、圣院运作等细节,态度谦和,言语间对圣院之道推崇备至。
赵明诚和吴青松谨慎应对,滴水不漏。
州牧府衙内,宣旨仪式庄重举行。
文彦博展开明黄圣旨,朗声宣读。
圣旨中,对董砚及圣院弟子退魔卫道之功极尽褒扬,敕封董砚为“文圣护国真人”(赐金印紫绶,然无实权);
赐云州“特别自治”之权,范围限定在云州一府之地,且需遵从朝廷基本法度。
并盛情邀请圣院选派德才兼备之弟子,入京参与新设之“九州议政院”,“共商国是,匡扶社稷”。
“……望圣院贤达,体察圣心,以天下苍生为念,速遣贤才入京。朕于紫宸殿,虚左以待!”
文彦博念完最后一句,将圣旨恭敬递向代表圣院接旨的吴青松。
吴青松双手接过圣旨,面色平静:
“陛下隆恩,圣院上下感激涕零。然董先生战后闭关,修复本源,未可轻扰。
入京议政之事,关乎重大,需待先生苏醒,或与诸位同门商议后,再行定夺。还请文大人暂留云州,领略风物,容我等稍作准备。”
文彦博脸上笑容不变,眼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吴先生所言甚是。董圣闭关,确不宜打扰。
议政之事,亦非一朝一夕。下官奉旨而来,自当静候佳音。
正好借此良机,向圣院诸位贤达请教治世安民之道,亲身体验这云州新气象。”
他姿态放得极低,言语诚恳,让人挑不出错处。
然而,吴青松圣心通明,推演之力时刻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