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现在的任务,一是抓紧时间生产,二是抓紧时间招人,把你们的制衣厂的规模再扩大两倍以上,人数不得低于三千人。
那制服的制作不能停,以后的需求量会很大,如果有必要,就把服装厂一分为二,厂房就按照工厂的建设规模去建。
你和白姑姑各管一个厂,这样就可以扩大规模,更方便于管理。”
秦娘子和白娘子对视一眼,双双点头。
“宋部长,你那锅炉的事情怎么样了?”
宋应星笑道:“我们按照你的要求经过多次试验,现在那泄气阀已经能顶起15斤的气门盖,我们试着把那锅炉用在了机床上,有力是有力,和那电机的差不多,就是断断续续的不连贯。”
程风好奇了:“你们把锅炉用在机床上?是用什么东西让锅炉产生动力的?”
宋应星笑道:“那可太简单了,就是用一个类似风箱一样的管子,让热气反复从它的风门前后进出,再用一个连接杆把它和机床的飞轮连接起来,就可以让那机床动起来,就是断断续续的不连续。”
程风砰的一下,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宋部长,你是说你发明了活塞式蒸汽机?”
宋应星摇摇头:“什么我发明的蒸汽机啊,我说的那东西原本就有,原本是因为柴火太贵,不划算,平时也没什么大用,只是偶尔会用来帮助纺纱而已。不像咱们现在用的是烧石炭。”
程风觉得自己的脑子有些乱了:“你是说这蒸汽机原来就有?你在哪里见过实物?”
宋应星正色道:“那东西很早很早就有,江南稍微大一些的纺织作坊都有,只是因为柴火太贵,平时不怎么用罢了。”
“这个,我一定要去看看,这是不是我想的那样?宋部长,既然你都想到把它用到机床上,那你有没有想过,利用这个机器搞出那种可以同时纺多锭纱线的机械出来代替人工纺纱?”
宋应星笑了:“看来公子你是真没到纺纱作坊里去看过,江浙一带,稍微大一点的织布作坊,都有一种同时纺八锭纱的纺纱机,只需要一个人提供动力,一个人负责供棉就行。
只是这种纺纱机平时不怎么用,只有在纱线短缺的时候才会使用。”
“这是为什么?既然有那种可以同时纺八锭纱线的机器,为什么不用?”程风直接不理解了。
宋应星道:“公子还是不知道民生的疾苦啊,那多锭子纺纱机好是好,可是机器不能多用啊。
如果所有纺织作坊大量使用这种机器,江浙一带数十万靠纺纱谋生的女子将失去生计。
做买卖也要有底线,不能因为一台机器让这么多的人被饿死,那是会遭天谴的缺德事。
即便是作坊主在追求利益,那也是有底线的,也不敢做这有伤天和的事。”
“作坊主有底线?我怎么那么不信呢?每到灾年的时候,那些卖粮食的拼了命的涨价。让老百姓都买不起粮,那叫有底线?宋部长逗我玩的吧。”
这话说得,宋应星也不开心了:“就说你不知道民间疾苦你还不认。那些卖粮的是倒买倒卖的商人,他们不是作坊主。
买他粮食的也不是普通老百姓,那都是些做买卖的商贩。
普通百姓只有卖粮的命,哪有买粮的命?卖粮的钱最多就够上个税,哪有多余的钱买粮?
不管是灾年还是丰收年,那粮价高低跟普通老百姓都没关系,横竖他们都买不起。你不了解这些,就别乱给别人下定论。”
对哦,好像是这个理,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种地的哪有买粮吃的,他们除了卖粮食上税就是卖儿卖女上税,什么时候轮到他们花钱买粮了?
丰收年他们都没钱买粮,更何况灾年,好像那些粮商除了收购粮食的时候,压压价,之后就跟那些种地的没什么关系了。
粮商的粮食涨不涨价,好像跟种地的农民是没有一点关系,自己这是魔怔了。
突然间醒悟了过来。这蒸汽机和多纱锭纺纱机应该是很早就有,只是因为需要大量的柴火,运作成本太高才没有大规模使用。
中国不使用这种机器并没有影响到纺织行业的生产进度,主要原因还是中国的人力资源丰厚,完全靠人力就能解决,不需要借助机器。
欧洲为什么会爆发工业革命?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欧洲三十年大混战,把人都打光了,各企业主找不到足够的人手来进行生产。
为了解决工人严重不足的情况,欧洲被迫借助机器的力量来保证生产,这才催生了对原始机器进行大改良的动机。
一看两人说着说着竟然争吵起来,袁老太爷忙站起来安慰:“风哥儿,宋部长,你俩是怎么啦?咱们不是在说机器吗?怎么说着说着说到粮食上去了?”
程风自己也回过味来了,朝宋应星笑了笑:“对不起宋部长,是我想岔了,我把商人和企业家搞混了,商人唯利是图,他们手里没什么东西,靠的就是倒买倒卖吃差价。
企业家不一样,他们是生产者,人力资源组织者,虽然他们谋利也是靠的差价,但他们吃的是技术和劳动力差价。
所以他们需要的是人力资源,自然不能干出那种一棍子把人全打死的事来,所以企业家会考虑当地的民生,也是情有可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