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裘智打断道:三两今年多大了,你说的这些事什么时候发生的?
&esp;&esp;张端立刻回道:三两今年三十了,至于她家什么时候败落的。。。。
&esp;&esp;他有些迟疑,思索许久,才不确定道:我记得元宵节那日,我和三两踏月观灯看百戏。她想起了小时候的事,有些伤感,提了一句十三年没见到弟弟了。
&esp;&esp;裘智心下暗道:那她自卖自身应该就是十三年前的事。
&esp;&esp;裘智紧接着问道:她弟弟多大,你知道吗?
&esp;&esp;张端摇头道:我当时问过她,还说等我二人成婚后,陪她回老家去找她弟弟。三两只是沉默,没有说话。
&esp;&esp;裘智听了暗自推测,三两既然肯放心跟着行商走,他弟弟年纪应该不会太小。至少得有十岁了,能照顾自己,守住那笔钱不被族人侵占。
&esp;&esp;第60章王三两的来历
&esp;&esp;张端看裘智不再发问,便继续娓娓道来:其中一百两用来为她父母办后了事,余下的三百两都给了她弟弟。
&esp;&esp;听到这里,裘智不禁有些唏嘘。王三两前半生过得凄惨,父母早亡,与弟弟天各一方,又非自由身。好不容易苦尽甘来了,却又客死异乡,可见人生聚散实难预料。
&esp;&esp;张端见裘智面露不忍之色,显然对三两的遭遇深感同情,心情稍微放松了些。他来的路上一直患得患失,生怕县丞看不起风尘女子,不肯用心破案。如今看来,倒是他多虑了。
&esp;&esp;裘智问道:三两怎么到的宛平?
&esp;&esp;张端叹了口气,眉头紧锁:听说行商家的生意赔了点钱,不得已将她转卖到了描香阁。
&esp;&esp;裘智轻轻嗯了一声,心中疑惑不减,即便行商缺钱,为何不就近卖掉王三两,非要大费周章地卖到宛平?
&esp;&esp;裘智追问道:三两原名叫什么?行商多大岁数,来自何处?三两是何时来的宛平?
&esp;&esp;张
,
&esp;&esp;张端回忆起和三两相识的场景,想到如今天人两隔,心中蓦地一酸,喉头发苦,再也说不下去。
&esp;&esp;他停顿了许久,才苦涩道:当时三两作了一篇咏荷的诗文,她的荷字少了一横。我觉得奇怪,一问才知,三两生母闺名有个荷字,为避生母名讳,所以减了一笔。
&esp;&esp;张端走上前,将诗文放在裘智面前的案桌上,指着诗里的荷字,道:大人请看,这个字并未减笔。
&esp;&esp;裘智看了一眼,果然如张端所言,那个荷字完整无缺。
&esp;&esp;裘智微一沉吟,问道:依你之见,这篇诗文是否出自三两之手?
&esp;&esp;张端方才只看到荷字,就确定不是三两写的了,现在听了裘智的问题,又仔细端详许久,摇头道:字迹虽像,但太过拘谨,没有三两的洒脱,绝不是三两亲笔。
&esp;&esp;众人都不是傻子,瞬间明白过来。三两可能在作诗前就已遇害,凶手故意模仿她的字迹,好让大家以为三两在写诗的时候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