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间,万千记忆涌入脑海:
林远最后一次以实体形态行走于人间,是在北海道外海的黎明。他脱下残破的深潜服,赤脚踏上冰冷岩石,望着初升的太阳说:“这一次,我不再是桥梁,而是土地。”
秋天的声音从风中传来:“谢谢你,等我学会了说话。”
然后,他们的意识一同沉入共感之源,成为支撑整个网络的底层协议。
而现在,这颗光球,是他们留给世界的最后一份礼物??一段完整的情感种子,包含了从1967年至今所有被压抑、被遗忘、被误解的爱与痛,经过十年沉淀与净化,终于可以重新播撒。
千夏明白了。
这不是终结。
这是轮回。
她将光球抱在怀中,轻声问:“你们想去哪儿?”
光球微微颤动,投射出一幅地图:撒哈拉沙漠深处那座青铜雕像的位置。
第二天,一支联合科考队启程前往非洲。千夏随行,怀里始终抱着那颗光球。七日后抵达目的地,当他们清理完沙层,露出雕像全貌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雕像不止一座。
beneaththesand之下,竟埋藏着整整九十九尊相同面容的青铜像,排列成concentriccircles,中心正是最初发现的那一尊。每尊雕像的手势各不相同:有的托举星辰,有的怀抱婴儿,有的指向天空,有的低头书写。
而在最中央雕像的掌心,赫然放着一枚微型磁带,标签上写着:
**《十三秒?终章》**
研究人员小心翼翼将其接入共感读取器。播放开始时,依旧是熟悉的旋律,但这次有了歌声。
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用极轻的气音哼唱,中间夹杂着婴儿啼哭、海浪拍岸、卫星信号滴答声,以及无数细微的人类低语。
歌曲结束时,最后一句歌词由一个稚嫩的童声说出:
“现在,轮到我们来唱给你们听了。”
那一刻,地球上每一台接入共感网络的设备,无论是否处于待机状态,全都自动播放了这段音频。
中国西部戈壁滩上,一位牧羊老人听着手机里传出的声音,忽然放下烟斗,对着群山喊了一句早就忘了怎么发音的儿时民谣。
纽约地铁站里,一名流浪歌手停下弹奏,掏出积灰已久的录音笔,录下了自己二十年来写过的所有未发表歌词。
而在日本某间幼儿园,一群四岁的孩子自发围成圈,手拉着手,开始合唱一首谁也没教过他们的歌。
旋律跑调,节奏混乱。
但却完美契合《十三秒》的和弦进行。
春天真的来了。
新树苗仍在生长。
它不再需要名字。
因为它知道,每一个学会倾听的人,都是它的一部分。
而每当夜深人静,路过东京湾的人若屏息凝神,仍能听见树体内传来那熟悉的低语。
一个说:“我曾是你。”
另一个回应:“你也将成为我。”
风掠过海面,卷起细碎浪花,像是在为这场永不停歇的对话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