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不是少数。
>你们是火种。”
信末,他附上了“清源行动”全部技术白皮书与资金流水明细的下载链接。
发布后七小时,国务院客户端转载此文,并配评语:“净化网络生态,需技术之力,更赖人心之光。”
一个月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就《个人信息保护法》修订征求意见,新增条款明确提出:“禁止以深度伪造技术实施名誉侵害”,“建立网络暴力受害人紧急保护机制”。
而在民间,变化更为细微却深远。
某综艺节目中,嘉宾刚想引用一条未经核实的八卦爆料,主持人立刻打断:“等等,这有信源吗?咱们可不能当传谣工具人。”全场掌声雷动。
一所中学的信息课上,学生们分成小组,模拟演练如何拆解一则“某校食堂使用僵尸肉”的谣言。获胜队伍奖品是一本签名版《沉默者的证词》。
甚至在菜市场,一位卖豆腐的大妈对着扫码付款的老顾客说:“小伙子,网上说这家支付公司泄露用户数据,是真的不?我看新闻说法不一样。”
年轻人笑了:“阿姨,我教您怎么看官方通报吧。”
这一切发生的同时,林晓的心理重建计划也意外获批。批复意见写着:“鉴于当前社会需求迫切,建议先行试点,边运行边完善。”
她在回信中告诉黄枝:“审批主任说,是你那篇博客打动了他。特别是那句‘别怕光来得晚,只要你不熄灭手中的笔’。”
春天深了。槐花落尽,新叶成荫。
一个周末午后,黄枝推着婴儿车陪董萱逛书店。《沉默者的证词》摆在醒目位置,旁边立着宣传牌:“入选本月中小学生推荐读物(高中组)”。
忽然,一个小女孩跑过来,仰头看着董萱:“你是书里的阿姨吗?妈妈说你是勇敢的人。”
董萱蹲下身,温柔地点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女孩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画着一幅画:两个大人牵着一个小孩,头顶飘着三个气球,分别写着“真话”“信任”“长大后我要当记者”。
“送给你。”她说。
黄枝接过画,喉咙发紧。他忽然想起纪录片最后一幕,那句字幕:“愿我们仍有勇气,听见一个婴儿的初语。”
而现在,他听见了更多声音??质疑的、思考的、追问的、不肯轻易相信的。
这些声音或许微弱,却正在汇聚。
回家路上,念真在车里睡着了,嘴角还挂着笑。黄枝轻轻抚摸他的发丝,低声说:
“你看,这个世界正在学着醒来。”
夜色降临,城市灯火如星河倾泻。无数窗口亮着光,有些在刷短视频,有些在写作业,有些在阅读,有些在悄悄记录真相。
而在某栋老居民楼里,一位退休教师正把今天的网络谣言整理成表格,准备下周去社区讲座用;
在南方某数据中心,一名运维员发现异常数据流向,顺藤摸瓜上报了新型AI造谣集群;
在西部支教宿舍,杨容正给学生们播放《真相之后》,画面定格在孩子喊出“爸……”的那一刻。
没有人知道明天会不会又有新的风暴来临。
但此刻,有人在写字,有人在倾听,有人在传递。
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