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真,还有所有孩子们,别怕黑。只要你们还愿意打开手电筒,光就还在。”
这是他对那个苗寨教室的承诺,也是对陈婉未竟事业的回答。
中午十二点十七分,团队完成全部部署。“清源”主控系统悄然上线了一个临时频道,命名为“特别回应?仅限持凤凰徽章者访问”。内容是一段八分钟视频,采用与敌方相同级别的AI重建技术制作,甚至连光影渲染引擎都一致??但这不是伪造,而是“反伪造”。
它的目的不是欺骗,而是示范。
下午三点,国际电影节新闻中心如期召开发布会。大屏亮起,主持人宣布:“接下来播放一段特别访谈,受访者是我国已故著名语文教师、‘光之种子’项目早期倡导者??陈婉老师。”
全场寂静。
画面缓缓浮现。陈婉坐在一间复古书房里,窗外有梧桐树影摇曳,一如当年讲课时的模样。她微笑开口:
>“各位好,我是陈婉。今天我想谈谈‘清源’背后的代价……”
台下已有记者动容,摄像机镜头齐刷刷对准屏幕。
就在她说出“代价”二字的瞬间,整个会场信号突遭干扰。大屏闪烁数秒,随即切换成另一段影像??仍是陈婉的形象,但她的眼神多了几分穿透时空的清醒。
>“等等,我说错了。”新影像中的她抬手制止自己,“真正的我,不会在这种场合谈论‘代价’。我会问:谁给了你这段录像?你是怎么确认它是真的?”
全场哗然。
紧接着,画面分裂为左右两帧。左侧是原版“揭露视频”,右侧则是“清源”发布的《她从未离去》。系统自动对比两者细微差异:左帧中陈婉眨眼频率比正常人慢1。3次分钟,右帧则完全符合生物规律;左帧提到“凤凰徽章是思想控制符号”时瞳孔未收缩,违背情绪反应逻辑;而右帧每一句话后都会弹出一条小提示:“此观点是否让你感到愤怒或悲伤?请暂停,写下三个质疑它的理由。”
这不是对抗,是教学。
五分钟内,全球社交媒体炸开锅。#真假陈婉挑战赛#登上热搜榜首。无数网友自发对比两段视频,甚至有心理学博主制作了“微表情识谎指南”图文解析。更有曾在陈婉班上听过课的老学生留言:“她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时,习惯性摸左手袖口,左边那个没有。”
敌方视频迅速被标记为“高风险合成内容”。
傍晚六点,黄枝收到林晓汇报:**“观测者零号”信号强度下降82%,最后一次活动记录显示其试图连接贵州铜仁某废弃基站,但因本地终端已升级至离线加密模式而失败。同时,TJ-0927号设备已完成远程擦除与物理回收,吴芸老师签署保密协议后继续执教,并正式成为‘真相小队’首批乡村导师之一。**
他松了口气,却并未放松警惕。
回到办公室,他调出“影子网络”深层日志,在一堆加密流量中发现了一段隐藏信息流。它伪装成普通天气预报推送,实则包含一组递归编码指令,指向一个尚未激活的备用节点。
解码后,内容令人脊背发凉:
>“第一阶段:播种怀疑。成功。
>第二阶段:制造分裂。进行中。
>第三阶段:重构权威。待唤醒。
>观测者零号并非个体,而是群体意识聚合体。我们不在系统之外,我们在你们每一次盲从中生长。
>下一站:校园。
>下一个身份:校长。”
黄枝猛地站起身。
敌人已经不再满足于攻击系统,他们要渗透教育权力结构本身。下一个目标,极可能是某个掌握大量师生数据、影响力广泛的学校管理者。通过伪造其言论、操控其决策,进而瓦解整个基层教育系统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