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阁

文海阁>扶苏穿成宋仁宗太子 > 100110(第3页)

100110(第3页)

但扶苏思考了良久,忽地抬头:“求知。”

他说:“我想叫《求知报》”

他希望,所有读者都能从中求索到知识,洗涤曾经愚枉的眼睛。更重要的是,只要有求知之心,一个国家就永远不怕没有前方——

作者有话说:说个题外话,我的读者里有看衍生的吗?

最近突然想开一本二次元言情预收,但和我专栏画风差距太大了(思索)

顺便说一句,麻烦读者友友们收藏一下《九阙》吧,不感兴趣也麻烦收藏下吧呜呜呜,这本是肯定今年内会写的,大纲已经做好。但是才40个收藏,开文大概率要喝西北风[爆哭]救救我……[爆哭]

第102章第102章致敬传奇宿敌王安石司……

扶苏空手而来,最终满载而归。

既收获了官家亲笔所写的题字和序文,省了大笔的广告费用,还相当于拿到了官府衙门的通行证——官家亲自给背书的项目,谁敢故意拖延推诿、不肯经办呢?

他站在垂拱殿门口,陷入了沉思。

现在该找谁来着?

报纸的创办涉及到了民生、吏治、教化,和户部、吏部和礼部的职能都有牵扯。得找个能总管全局说话还管用的人。

扶苏的心里一下浮现了两个名字。

范仲淹,富弼。

恰好这二人一个是他刚谋面的师父,一个是他科举的座主。枢密都承旨给官家和相公传话很正常。小弟子遇事不决,要走后门请教一下也很正常,对吧?

扶苏抬起步子,迈向了枢密院的方向。因他路上要穿过数个官衙,一路上碰到不少扶苏不认得,却认得他的官员们。

“小三元郎,这是刚从垂拱殿出来吗?要去哪里啊?”

扶苏扬了扬报纸的底稿:“官家有事要和范相、富相商量。我负责从中传个话。”

“看起来心情不错?”

“那可不,新官上任三把火嘛。”

类似的寒暄扶苏一路上碰到了许多,他都回以相同的微笑对应。不管是真情好意、还是话里带刺的人,都在他那张糯乎乎白团儿般的脸蛋、和乌莹莹的大眼面前败下阵来。

扶苏一路畅通无阻走到枢密院。他发现,越靠近枢密院,有空和他搭话寒暄的人就越少、来往之人的脸色也越严肃。就连他自己也不免受到感染,原本轻松的心情渐渐平复下来。

但扶苏却并不讨厌这种气氛。

他一路畅通无阻地找到了范仲淹,后者见他来也露出了惊喜的神情:“你来得正好,为师恰巧有事要找你,不用多跑一趟了。”

“嗯?您有什么事要找我?”

范仲淹露出似无奈似欣慰的表情:“还不是你那编排了武侯的话本子惹的祸。”

扶苏摸了摸鼻子,心虚不已。他的手立刻伸进袖袋,试图摸出报纸的底稿,展示一下自己的辟谣新作,就听到范仲淹徐徐说道:“也不知怎的,那本子传到汴京以外的地界去了,就有商人们成片前来汴京,想要买入棉花种子。”

“但第一批已在汴京附近发完了,官府手上哪还有种子。但他们偏偏不依,都闹到我前面了,现在就在汴京住下了,说不拿到种子不肯走呢。”

“是哪里来的商人呀?”扶苏问。

不仅消息灵通不说,商业头脑也相当灵敏。而且有能量掀起声浪,一路闹到范仲淹跟前,说明财力也不一般。听起来是相当不错的合作对象。

范仲淹沉吟片刻:“似是苏杭一带。”

扶苏大大的眼睛倏然生光:“太好了先生,西北将士的冬衣有着落了。”

范仲淹:“……?”

“苏杭那一片不是一向纺织兴旺么?那里的商人们问我们要棉花种子,可以,我们还可以免费派发种子。但等到棉花成熟之后,他们必须返足数的棉衣给我们。”

“运到汴京,然后再……运到西北?”

扶苏:“对!”

范仲淹却迟疑了:“此举与商贾为伍、与民争利,有伤朝廷之颜面。”

“您难道没有听过一句话吗?”

扶苏缓缓道:“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他掰起手指头数着:“朝廷在新地方推广了棉花、商人们得到了利润、苏杭的百姓们有新的工可做,荷包更宽裕、西北的将士也有冬衣可穿。怎么看都是天大的好事一桩。当然了,也有一点代价,就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