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题:如果你是县令,面对饥荒,你会怎么做?
考场上,笔墨沙沙,无人喧哗。一位少女写完最后一笔,抬头望向窗外。春雨淅沥,打湿了院中杏花,也润泽了新栽的桃李。
她名叫沈清禾,父亲是被冤杀的《逆鳞录》研究者。她从小颠沛流离,靠替人抄书为生,直到七岁那年,在破庙听到赵念讲《千字文》,才第一次明白:知识不该是权贵的玩具,而是照亮黑暗的火把。
她交卷时,在卷末添了一句小字:“我不是为了当官而来,我是为了让像我父亲那样的人,不再白白死去。”
主考官阅至此处,久久不能言语,最终提笔批下八个大字:“赤子之心,可昭日月。”
放榜那日,京城万人空巷。前十名中,七人为女子,五人来自边疆。皇帝亲临宣读名单,并宣布:“从今往后,科举不限性别,不论出身,唯才是举。”
百姓欢呼雷动,有人高喊:“这是赵先生留给我们的礼物!”
***
又一个冬至之夜。
昆仑墟旧址,风雪依旧。那朵白莲静静绽放,根系深入地底,缠绕着断裂的铜丝脉络。忽然,整片雪原微微震动,一道幽蓝光芒自莲心射出,直冲云霄。
与此同时,全国三千玄黄塾同时发生异象:所有教室内的琉璃灯无风自亮,焰色由蓝转金。孩子们在梦中听见歌声,醒来竟能背诵整篇《千字文》,哪怕此前从未学过。
太学院中,谢明远仰望星空,泪水滑落:“阵法完成了……不是靠牺牲,不是靠控制,而是靠千万人共同点亮的心灯。”
他取出珍藏多年的半块铜片,与另一块拼合??正是“镇龙令”最后一部分。当两片合一,铜面浮现出完整铭文:
>“龙伏于言,阵成于信。
>不在杀伐,在于恕人。
>执灯者非一人,乃亿万人共举之炬。”
他长叹一声,将铜片投入炉火。火焰腾起三丈高,却没有烧毁它,反而将其熔为液态,化作一道金流,注入地下。
翌日清晨,人们发现全国各地的井水变得甘甜清澈,久旱之地突降甘霖,黄河决口自行合拢。更有边关将士报告:北狄部落主动遣使求和,称梦见一少年持灯而来,言“兄弟何必相残”,全族为之动容。
***
十年之后,青城山重建书院,命名为“心灯学院”。
校园中央矗立一座雕像:一名盲眼少年坐在石阶上,身边围着十几个孩子,手中各捧一本书。雕像底座刻着赵念留下的一句话:
>“我不曾想改变世界,我只是不想让它变得更坏。”
每年开学典礼,全体师生齐诵《千字文》全文。诵至“尺璧非宝,寸阴是竞”时,天空常有鹤群飞过,盘旋不去。
而在极西雪山之巅,一位旅人偶然发现洞窟内壁刻满文字??全是不同语言书写的《千字文》译本,梵文、波斯文、吐蕃文、回鹘文……角落里还留有一行汉字小字:
>“文明的火种,不怕远行。”
旅人驻足良久,最终取出随身纸笔,默默抄下一章,带往更遥远的西方。
风吹万里,书声不绝。
某年清明,谢明远寿终正寝。临终前,他握着弟子的手说:“记住,真正的历史,从不在史官笔下,而在孩童朗读的声音里。”
他闭眼前最后看到的景象,是一群小学生排队走进教室,阳光洒在他们背上,映出长长的影子,宛如一条蜿蜒前行的长河。
而在博物馆深处,那块完整的“镇龙令”铜片,在无人注意的瞬间,再次闪烁了一下。
仿佛回应着什么。
又仿佛,一直在等待下一个执灯者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