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阁

文海阁>大明第一国舅 > 第636章 一场豪赌(第1页)

第636章 一场豪赌(第1页)

马寻再次滞留在宫里了,不过这一情形也正常。

不要说一些外人了,马寻自己都接受了。

每年年底的时候,他都会在宫里住上一段时间。

要是长时间出去回京了,也必须要在宫里住个十天半个月。

。。。

马寻见众人听得入神,便用炭条在沙地上又划出一道弧线,连着南海诸岛一路向西勾勒。“西洋不是尽头,再过去还有天方、默德那,那边的商人裹着头巾,用骆驼驮香料宝石,与咱们换丝绸瓷器。”他顿了顿,抬眼看向朱棣,“你若真想建功立业,别只盯着北疆铁骑。海上乾坤大得很,将来战船能到的地方,就是大明的疆土。”

朱棣皱眉:“可父皇常说‘片板不许下海’,如今市舶司也管得严……”

“那是防倭寇,不是断生路。”马寻冷笑一声,“洪武初年倭患猖獗,沿海百姓遭殃,朝廷不得已才禁海。可你想想,唐宋之时海上商旅络绎不绝,广州、泉州何等繁华?咱们造船技术冠绝天下,宝船千料巨舰都能造出来,难道就为关在港里晒太阳?”

朱桢眼睛一亮:“舅舅意思是……将来可以开海?”

“迟早的事。”马寻语气笃定,“等天下安定,军力强盛,自然要重开海道。不止通商,更要布威。你们记住,日后谁主政,若一味闭关锁国,便是自断臂膀。海外有金银矿脉、高产稻种、良马良港,哪一样不是富国强兵之资?”

沐春终于忍不住插话:“国舅爷,那西洋诸国可有火器厉害?我听云南那边传回消息,有些番邦已有铜炮,射程竟比咱们的还远。”

马寻点头:“不错。天竺以西,奥斯曼人用的是弗朗机炮,葡萄牙船队更带红夷大炮。这些玩意儿咱们也能仿制,甚至做得更好??关键是要看得见、摸得着。所以我说,船队不能只沿岸走,必须深入大洋,带回图纸、样品,乃至匠人。”

朱?倒吸一口冷气:“这岂不是要和洋人打仗?”

“打不免要打。”马寻目光如炬,“但先礼后兵。若对方愿通好,互市共赢;若恃强凌弱,抢我商船,辱我使节,那就别怪大明水师犁庭扫穴!郑和下西洋时七度扬帆,所至皆服,靠的不只是船坚炮利,更是堂堂天朝气象!”

他这话掷地有声,连窗外偷听的锦衣卫都屏住了呼吸。

朱棣沉吟片刻,忽问:“舅舅,若您掌兵部,第一件事做什么?”

马寻咧嘴一笑:“裁冗兵,练精锐。现在卫所制度败坏,十卒九农,操演懈怠,战时拉不出一支像样的队伍。我要是兵部尚书,先从京营改起??五军都督府归兵部统辖,设总参谋司,专研战法地形;再建三支机动水陆劲旅,一守辽东,一镇南疆,一巡海疆。”

“那钱粮从哪来?”朱?追问。

“开源节流。”马寻竖起一根手指,“第一,清查屯田,追回被豪强侵占的军屯;第二,整顿盐政,杜绝私盐泛滥;第三,开矿增税??云贵铜矿、江西银矿、福建铁矿统统开发起来;第四,扩大市舶税收,凡出海者按船吨抽成,合法登记,官府护航。”

他越说越激昂:“你以为海运只是贩货赚钱?错了!它是国家战略!每一艘商船都是探路先锋,每一条新航线都能变成补给线。将来我们在占城、满剌加、锡兰设中转站,战时就是海军据点!”

众皇子听得热血沸腾,唯有朱棣仍有一丝疑虑:“可父皇最忌外戚干政,您这般谋划……不怕惹祸上身?”

马寻哈哈大笑,笑声中却带着几分苍凉:“你以为我想掺和这些事?若非看你们几个还算争气,又念着雄英那孩子将来要担大任,我才懒得费这口舌!”他指着地图上的紫禁城位置,“我马寻这辈子最怕两种人:一是皇帝猜忌,二是亲人背叛。所以我从不结党,不蓄门生,连汤和老将军劝我多收几个徒弟都被我拒了。”

他忽然压低声音:“但该说的我还是要说。你们记住了??未来百年,大明真正的威胁不在草原,而在海上。倭寇不过是癣疥之疾,真正的大敌是那些红毛碧眼的西洋列强。他们迟早会驾着铁壳船打上门来,带着火炮和鸦片,毁我社稷,裂我河山!”

众人面面相觑,不明所以。

“鸦片?”朱桢喃喃,“那是何物?”

“一种毒草熬成的膏,吸食成瘾,使人骨瘦如柴,倾家荡产。”马寻神色凝重,“我在一本古籍上见过记载,产自印度一带。将来若有洋人偷偷运进来贩卖,务必严查严惩,哪怕斩尽杀绝也不能留!”

室内一片寂静。

邹琦小心翼翼道:“国舅爷,您……当真看过这么多书?连海外异事都知道?”

马寻眯起眼,似笑非笑:“你们以为我这些年窝在乡下真是种菜钓鱼?实话告诉你们,我藏了一箱密卷,是从前元秘府流出的《西域图志》《南海异闻录》《星槎胜览》,还有波斯文的手稿,全靠舅母翻译整理。她懂七国语言,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可惜啊,世人只道她是乡野妇人。”

众人恍然。难怪每次提起舅母,马寻眼神总会变得柔软。

朱?忽而跪下:“舅舅,请收我为徒!我不求做藩王称雄一方,只想学您这一身本事,将来为国效力!”

紧接着朱棣、朱桢也跟着跪倒。

马寻愣住,随即挥手:“起来!我是你们舅舅,教你们本分内事,何须行此大礼?”但他眼角微湿,终究没躲过众人的眼睛。

沐春这时上前一步:“国舅爷,晚辈斗胆问一句??若您真有一日重返朝堂,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马寻沉默良久,缓缓道:“修一部真正的《大明一统志》。不是现在这种抄抄地方志的敷衍之作,而是精确到每一座山的高度、每一条河的流速、每一处关隘的防守方案。我要召集天下最有学问的人,组建‘舆地研究院’,配望远镜、水准仪、罗盘仪,把整个东亚画个明明白白!”

他眼中闪着光:“然后把它刻成石碑,立在南京国子监门口,让所有读书人都看看??什么叫‘经世致用’!”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紧接着一个小太监匆匆进来禀报:“启禀诸位殿下,皇上召见国舅爷,已在武英殿候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