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阁

文海阁>大明第一国舅 > 第639章 非我不可(第3页)

第639章 非我不可(第3页)

“找到了……”马寻仰天长叹,“先生,您等的人,终于来了。”

就在此时,忽听远处传来爆炸声,紧接着是李景隆的怒吼:“马大人小心!倭寇放出毒烟!”

马寻回头,只见湾内浓烟滚滚,夹杂着刺鼻腥臭,不少明军士兵捂住口鼻倒地抽搐。

“是河豚毒粉!”一名医官惊呼,“他们把毒鱼干磨成粉,顺风撒播!”

马寻立刻取出随身药囊,翻出几味药材??苍耳、菖蒲、甘草??快速研磨混合,分发给众人含服,并命人以湿布掩鼻。他又令士兵点燃艾草,以阳火驱散阴毒。

半个时辰后,毒烟渐散。

此役,明军焚毁敌船八十三艘,歼敌两千余人,俘获倭酋佐藤义信及其族人百余。更重要的是,缴获大量兵器、粮秣与航海文书,证实了倭寇确与萨摩藩勾结,每年接受资助,专事劫掠。

战后庆功宴上,吴祯举杯大笑:“此战之后,十年之内,倭寇不敢犯我海岸!马钦差,您不仅是医官,更是军师!”

马寻却摇头:“一时胜利,不足为喜。倭国分裂已久,诸藩割据,今日灭一酋,明日又生十寇。若不能从根本上瓦解其体制,终是治标。”

李景隆若有所思:“您的意思是……”

“通商。”马寻缓缓道,“以利导之。开放市舶司,允许倭商合法来华贸易,但必须登记造册,受我监管。同时扶持亲明藩主,分化其势。如此,既能断其劫掠之源,又能增我国库之入。”

吴祯皱眉:“可陛下一向严禁私通外夷……”

“所以需要一份足够说服他的证据。”马寻取出那半枚玉符,“这玉符与兵部密档中的另一半可合为一体。只要呈上完整《东洋纪要》,说明倭情实况,陛下必会重新考量海策。”

众人皆默然,心中明白:这一战,不只是军事胜利,更是一场变革的开端。

一个月后,大军凯旋。

京师百姓夹道相迎,欢呼声震动宫墙。朱元璋亲登午门,接见将士。当他看到马寻安然归来,竟罕见地露出笑意:“你这老头,居然活着回来了。”

马寻跪拜:“托陛下洪福,幸不辱命。”

朱元璋接过《东洋纪要》与俘虏名录,翻阅良久,忽然问道:“你说,该不该继续打?”

“该。”马寻答,“但不是现在。倭国内乱将起,萨摩与肥前必有一争。三年之内,正是我扶弱抑强、设市舶、立盟约的最佳时机。若错过,恐养虎为患。”

朱元璋久久不语,最终长叹:“你说得对。朕老了,不能再一味用兵。是时候,让你们年轻人想想新法子了。”

他转身,提笔写下一道新旨:

“设福建市舶司,专理东洋贸易;命马寻主持海政改革,编纂《海国图志》;擢李景隆为左军都督府佥事,专司海防;凡有志海事者,无论贵贱,皆可报考‘水师学堂’。”

旨意传下,朝野震动。

而在东宫书房里,几个孩子围坐一圈,听着杜聪若滔滔不绝:“我舅爷爷抓了个红毛怪头子!还带回来一张会说话的鱼皮地图!以后我要去水师学堂,当最大的将军!”

朱雄英冷笑:“吹牛。我爹说了,真正厉害的是那张海图,能让人一眼看穿千里之外。”

李贞佑低头看着父亲李贞悄悄交给他的《东海防倭策》修订本,轻声道:“其实最厉害的,是那些肯默默做事的人。”

李文忠握紧拳头:“等我长大了,也要写出这样的策论。让我爹的名字,堂堂正正刻进史书。”

窗外,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大本堂门前新立的石狮上??那只断尾已被工匠精心接回,虽留痕迹,却更显坚韧。

江风依旧,海路初开。

而在这片古老帝国的南方海岸线上,一艘崭新的楼船正缓缓下水,船首刻着四个大字:

**“远略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