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宁以手支颐,淡淡一笑,明天就知道了——
作者有话说:长宁:拿捏[奶茶]
第68章
翌日一早,云生兴冲冲的跑到姑姑面前,“姑姑,那个师爷来了。”
师爷看到赵长宁,比昨日更加客气,“女书令,今儿大人好不容易请了两个制瓷大户来,就在县衙呢,说是要与您一起商讨……”
赵长宁温声道:“那真是多谢知县大人了。”
不过到了县衙,却发现知县大人不在。
师爷解释道:“今日大人有事,下乡办差去了,女书令勿怪呀……”
赵长宁摇头,也并不失望,只要他不碍手碍脚就好。
“大人处理一县之事,忙也是应该的。”
但她心里清楚,今天这事儿谈不拢,果真,其中一个制瓷大户本是皇商,家中乃是官窑,对赵长宁厌恶还来不及呢。
他们只想将东西献给皇上,扬其声名,大庸就足够他们赚了,并不想迢迢远渡南洋,还要担那么多风险,更不想被多搜刮一层。
赵长宁也不为难他们,御贡的瓷器有一些特殊的是很值钱,但前期也不用如此投入,户部毕竟就拨了那么些款。
她朝宋环道:“你上次说那些小户很愿意我们来?”
宋环点头,“大庸已经没有可以让他们分一杯羹的地儿了,加上别人打压,其实开海这个事儿,他们也正在做,只是商船不易,且船主收价不菲,这才使他们望而却步。”
赵长宁点头,“那就从小户开始吧,这些大户,心气儿高着呢。”
但小户也有小户的难处,来之前,周淼就已经在市舶司打听过了,船在海上航行必须压仓,瓷器是个压仓的好选择,但小户一月一窑,一窑最多三百件,还都是小件。
“倒也不难,多联合一些小户。”宋环道:“只是这些人,就得自己好好筛选了,难保有浑水摸鱼之辈,咱们钱不多,可得紧着花。”
这些事儿,就交给宋环她们了,而赵长宁有自己的事儿要做。
户部拨的银款至今未到一分一厘,若没有钱,她如何跟商户们谈?空手套白狼,这是砸朝廷的招牌,再加上广州市舶司一直没有信过来,说明谈好的船也并未到港。
上有皇命,下有对策,他们拖着不给,是打量她不懂官场好欺负呢,更多的,是想搅黄这桩事儿。
恐怕皇上能帮她的也不多,她得自己想办法应对。
赵长宁只身去往南昌府,没有耽搁,发了急递折子回玉京后,想了想,顺便又给许婆婆去了封信。
府台大人的态度虽说不冷不热,但也没言语难为她,大概因着背后是皇帝,还算客气,只说会向两边去催,顺便也会上折奏明。
赵长宁知道这事儿难,多方都等着她的笑话呢,但也只能等。
正月过完,宋环找到了愿意将瓷器销往南洋的三户,也算是精挑细选了。
赵长宁知道时间不等人,便拿出自己的银子垫资,让他们请人开窑,也好见识见识。
很不幸,历经整整一个月,最后烧制,竟然废了两窑,其中一窑,也只有一半能勉强算数,这还是小件,都没有烧制最昂贵艰难的龙缸。
失败率有点高,成本虽不高,但浪费时间浪费人力,最重要的是,浪费钱。
赵长宁等人此时才明白,果然还得是大户,还得是官窑,只可惜那些大户就算听到这些风声,也不愿掺和。
宋环咬着牙,“姑姑,咱们再找,我就不信找不到一个。”
赵长宁眼珠子转了转,她这种在宫里摸爬滚打的人,有自己的法子。
“去打听打听那些大户可有什么仇家往事,越隐秘越好,越凄惨越好,越是嫡支旁支的,越打听清楚些。”
三月的江西已经绿意盎然,流水潺潺,赵长宁有些稀奇,若是玉京,这会儿还冷着呢,有些地方,雪可能都未化。
一行人已经不住驿馆,小地方的驿馆实在简陋,她干脆租下一处三进的院子,每月也才七两的租子。
这处小院依山傍水,十分舒适,唯有一处不好,就是太潮湿了。
整个早春,几乎都是在蒙蒙细雨中过来的,感觉弥漫的雾气就没怎么散过,太阳也是半个月难得一见,晾晒的衣裳长久不烘干,会有一股怪味儿。
经过大家近半个月的摸索走访,还真打听出一处官窑郑家的隐秘往事。
“凄惨,特别凄惨。”周淼有些激动,“姑姑,听说那母女俩早就被叔伯兄弟给赶出了郑家,郑家的当家人不许她开窑烧瓷,如今母亲病重,小姑娘小小年纪为别人浆洗衣裳才勉强糊口。”
赵长宁只关心一件事,“她会烧窑制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