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阁

文海阁>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44章(第1页)

第44章(第1页)

麦克唐纳首相在唐宁街10号他的办公室,等待着总参谋长米尔恩上将以及陆军部长布鲁克中将的到来。他已经知道了他们的来意,事件太惊人了,他还没有反应过来,但无疑帝国遭受了又一次灾难。

米尔恩和布鲁克走进了他的办公室。麦克唐纳让他们坐下,然后询问布鲁克:“关于缅甸事件,你有什么要告诉我的吗?”

布鲁克向麦克唐纳汇报了迄今为止他们获得的,在缅甸的相关情报。按照陆军部的估计,敌军出动围困英印军的军队,估计有16个师以上,而且全部是美制装备,不是那种偷工减料的轻型武装,装备水平完全达到了西方列强的水准。

敌军训练有素,战斗素养和战斗意志并不低于英印军。因此南撤的2个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歼灭。而被包围的戴尔2个师以及理查德的2个师,能够突围的机会几乎不存在,实际上,大英帝国已经必须面对这样的情况,这一次从印度派遣的6个英印师,大概率是会全军覆没了。

关于敌军从何而来,目前军情局和其它信息来源都没有给出确切的结果。目前最主要的怀疑对象,无疑是美国,因为这只军队的武装,全部是美制的,而且几乎就是美军的现役武装。另外一个怀疑对象,是日本人,但是日本太穷,用美制武器武装超过16个师的异国部队,可能性很低。

这只军队,按照戴尔部和理查德部的反馈,似乎多数是华人,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缅甸虽然有不少华人,但他们基本上以经商为主,此前没有过武装的记录。

麦克唐纳疲倦地揉了揉眼睛,说道:“这是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碰到过的奇迹,一只从不知名的地方冒出来的,足以与大英帝国在缅甸对抗的现代军队。”他又问米尔恩:

“总参谋部,还有什么方法拯救我们那4个师吗?”

米尔恩摇摇头,这一次,他没有扮演自己习以为常的大英帝国不可侵犯的角色,而是说:“没有办法了。从印度继续派兵,也完全来不及。”

麦克唐纳叹了一口气,对两位大人物说:“目前先不要对外界公开承认,我们在缅甸,遭受了大的挫折。让情报部门立即查清楚,这一只军队是从哪里来的,尤其是到底是不是美国在支持他们。另外,从印度再继续向缅甸增加派兵,需要谨慎,万不得已的时候,我们将不得不考虑放弃缅甸,印度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的几句话,他说得很冷酷。米尔恩有点想说话,可是又闭紧了嘴巴,他也知道,帝国现在的情况并不好,如果缅甸确实是个无底洞呢?帝国不能把资源和军力,都消耗在那个穷乡僻壤。还是等情报,搞清楚情况,再决定接下来的步骤吧,布鲁克的意见其实是一样的。他们两人都没有多说什么,向首相告辞了。

他们走后,麦克唐纳呆呆地坐了良久。大英帝国的霸权,真的还能维护得下去吗?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霸权就已经摇摇欲坠了,帝国的精英们,费劲了一切心血,才将局势基本稳定下来。但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否则何必放弃直接管理那些自治领,让大英帝国变成了英联邦?自己又何必做类似放弃威海卫基地,交好国民政府的行为?

对于缅甸叛军的由来,他其实心里已经有所定见。无论查出来美国是因为何种原因,支持了这只叛军大批的武器,如果说美国政府没有插手暗暗支持,他是根本不信的,这个表兄弟,早已成为了大英帝国的最强对手,觊觎着至高的霸权地位。也许最早的时候美国人并没有参与,但发现可以削弱英国,顺水推舟还不会吗?对于结果有区别吗?

第73章缅甸第二次反围剿(四)

6月12日晚上的瑞波前线,戴尔少将面目呆滞,他的手和脚,都已经负伤,被绷带胡乱地缠着。医护兵已经不多,关键是医疗物资几乎都损失在炮击中。

敌军打得非常有耐心,一开始根本没有进攻,而是不断用“向心战壕”向英军的阵地逼近,当英军试图反击的时候,炮弹就像长了眼一样轰过来,而那些向心壕沟里,早就布置了马克沁重机枪,反击的士兵们一批批地倒下。

等到敌军完成了壕沟掘进,真正的灾难就开始降临,不但是大炮开始密集地轰击英军的阵地,通过壕沟已经接近的敌军步兵,开始不断地向英军阵地攻击,优势的兵力和火力之下,英军不得不接连收缩。

到今天12日的晚上,剩余的英军已经被压迫到了一片极狭小的空间内。戴尔悲哀地想着,敌军也许明天就会总攻,而他们只要用炮火先密集地轰炸一阵,也许都不用步兵再冲锋了。自己该怎么办呢?2个英印师的师长,已经暗示过他几次了,难道真的要投降?

英印军的士兵士气已经崩溃,从昨天开始,就有少量的士兵不断地向对方阵地跑过去投降。戴尔到现在已经不敢再镇压了,这些印度人现在心里都蕴积着极大的不满。

第二天的凌晨,总攻即将开始,炮群已经就位,曹子卿正待发出最后的攻击命令,却发现对方阵地上走出了一行人,打着白旗,他们投降了。

投降的英印军还有7000多人,在他们中间,很快发现了几乎昏迷的戴尔少将,以及两位准将师长。对于多数的俘虏,等待他们的是至少3年的筑路劳动改造生涯。而戴尔等高级军官,则是接下来与英国人谈判的筹码之一。

理查德部的结局与戴尔类似,不过他没有戴尔那样幸运,在炮火的轰鸣中,他和另一位师长克顿,被轰了个正着,几乎是尸骨无存。剩余的部队,最后在剩下的一位师长格兰杰的带领下投降,投降的人数超过了9000人。

英尼斯颓丧地坐在大班椅上,他的对面,是军情五局仰光站的站长艾利森,两人沉默无语地喝着咖啡。

已经是6月13日的下午,一大早所有的侦察机,以及军情局派到战场附近的侦察人员就全体出动,去搞清楚战局的进展,而从中午接踵而来的电报,汇报的情报都表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所有的三处战场都已经平静下来,不再有军队的交战,而在整理战后残迹的,则无疑是敌军的士兵们。

所有事实清楚无比,整整6个英印师,在从6月8日到6月12日的5天时间内,全军覆灭!大英帝国在缅甸的军事存在,就剩下了在仰光的一个英缅一师,以及在曼德勒的英缅二师残部改编的守备团。这个守备团已经通知他们及时撤离,不知道还来不来得及,对方没有不趁机占领曼德勒的任何理由。

大英帝国在缅甸的统治,已经是命悬一线。伦敦会动员整个印度,重新部署缅甸的争夺战吗?英尼斯和艾利森都是老狐狸,他们其实都不相信。

艾利森现在内心相信,对方既然至少出动了16个师来围攻英印军,其大后方不会没有留任何军队,所以他判断正常的话,对方的军队很可能超过20个师,甚至有可能达到25个师。而对方的军队,按照前线几天前传来的情报,很可能是超过1。5万人的大师,明显比单个英印师的总数要多。这意味着,对方的现代化正规部队的数量,会超过40万人。这是什么概念?

英国本土的所有陆军,只有26万人,英印军总数,原来是25万人,现在已经被消灭了7个师,大约9万多人,去掉了13还多,英印军只剩下了16万人。至少短期,从军事上,他是看不到帝国有任何短期击败敌军的可能。至于动员全部印度,那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而且可能吗?为了远东一个贫瘠的山区之国,再打一场国战?他敢确信,只要麦克唐纳首相的脑子没坏,就根本不可能。就算他脑子坏了,议员们也不会同意的。

英尼斯叹息了一声:“将最新的情报汇总,发报给伦敦吧,我们彻底失败了。”艾利森点点头,站起来,准备离开。英尼斯对着他的背影说了一声:

“我的任期,肯定结束了。祝愿你能和新的缅甸总督,合作愉快。”

艾利森的身影顿了一顿,没有说话也没有回头。他自己心里也满是苦涩,他能不能保住自己的职位,还是个未知数呢。他迅速地离开了英尼斯的办公室。

在完成了对英军的彻底围歼后,根据地超过20个师,开始席卷整个缅甸,到7月中旬,已经占领了大半个缅甸。英缅当局的统治区,已经只剩下了伊洛瓦底省、仰光省、勃固省这几个在东南平原地区的省份,以及在马来半岛上的克伦邦和德林达依省。这个统治区的范围,只是下缅甸的大部分,整个上缅甸,已经没有英国殖民势力的存在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