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阁

文海阁>大明国医:从九族危机到洪武独相 > 第92章 理政能力初显(第3页)

第92章 理政能力初显(第3页)

可是到了我这儿上哪去弄这些银子去?”

宋濂此时也皱著眉头道,“这笔银子数量不小,要想拨出去也得硬凑,可是要到哪里去凑啊?

陛下把这个差事交给了太子,现在您是东宫詹事,就等您来处置了。”

宋濂倒是推的快。

问题是胡翊初来乍到,他会个啥啊?

也就只能仔细看看奏章,慢慢想办法了。

隨著胡翊一遍又一遍的读起奏章,便发觉不对了,说道:

“奏章中说石料需从山东开採,即便是走水路便宜些,千里漕运也耗掉了三十万两拨银的六成,就不能就近在河南开採吗?”

宋濂却说道,“詹事大人这就不知了,河南土质鬆软,开封府、归德府一带更是土质绵软,种地的收成是不错,却不產大量的石料。”

胡翊心道,土质鬆软还修河堤,青石堤坝的重量又大、密度又高,鬆软土质如何能够承受的住?

胡翊立即对朱標说道,“请太子下令將河南的治河案卷调来,最好连元朝时候的记录都找来。

一会儿工夫,小太监手捧著几本厚厚的册子回来了。

胡翊和朱標翻看著,渐渐朱標也看出了不对劲。

“周世昌在奏书里面说,这次將青石堤坝修好,可以百年不塌,永镇归德府,令当地百姓一直感念皇帝的恩德,可是从案卷记载来看,堤坝最多坚持八年十年便会塌陷。”

这也正是令胡翊起疑的地方:

“殿下请看,这一条元至正年间同一河段曾修石堤,耗资三十五万两,仅五年即溃决,每岁维修费用不下十万两。”

胡翊说道,“元人只管將银子装进自己的腰包,怎么会管百姓们的死活?更不可能这么多钱来修堤坝,要不然他们也不会这么快灭亡,就连收税都搞包税,懒得自己亲自动手收,只怕这些事情之中另有原委。”

再往后翻,胡翊指著至正这次上报修河堤的官员说道:

“二十年前这次修河堤,上奏的也是个姓周的官员,二十年后又来一个周世昌,也姓周,太子殿下是否觉得其中有些缘故?”

胡翊只一提醒,朱標就明白了。

元朝治下,能做官的都是士绅大族,归德府在元朝便出了个姓周的地方官,二十年后的现在,

又是周世昌任地方官。

朱標立即去调吏部的名册,翻开一看,果然这个周世昌就是归德府当地人,原来就在元朝做官,也算是元朝旧臣了。

当地人!

这更加证明了其中有猫腻!

胡翊立即便说道,“此事请太子先压下,咱们先派人去归德府摸一下情况,再回来处置此事。”

朱標点头道,“辛苦姐夫了。”

胡翊立即令崔海调来几个暗桩,到归德府去查探。

胡翊这里刚吩附下去,屁股还没有坐热呢,便有人进来稟告道:

“大人,李相来了,要见您一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