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阁

文海阁>大明国医:从九族危机到洪武独相 > 第94章 交心力劝叔父急流勇退(第2页)

第94章 交心力劝叔父急流勇退(第2页)

“叔父这话,侄儿难以认同。”

有些话本不该对胡惟庸说,但是胡翊现在有心劝他一劝,也就推心置腹的跟他说起了心里话。

“叔父在朝为官多年,自然知道臣子们斗的越厉害,皇帝的龙椅便坐得越安稳这个道理。”

胡惟庸点了下头,胡翊就进一步说起道:

“叔父身在淮西武將阵营,刘中丞他们乃是浙东文臣阵营,两个派系间彼此互斗,陛下便是最安稳的,可是侄儿属於哪个阵营,请问叔父?”

胡惟庸听胡翊这样说,下意识便要张口说出“你自然属於淮西”这句话。

可是他突然愣了这么一下,稍微思之,立即恍然大悟道:

“你是陛下的人,你与恩亲侯李贞、大都督府都督李文忠他们才是一类,是外戚。”

对了!

胡翊点头说道,“身为外戚,又是陛下身边之人,陛下如今將太子东宫交我执掌,却既不安排我进入中书,又不调我入大都督府,侄儿请问叔父,这是为何呢?”

胡惟庸略一思索,已然明白了。

皇帝自然不希望胡翊捲入他们任何一方。

胡翊便又为他分析道,“陛下给我的权力若是小,也就罢了,偏偏连整个东宫的差事都归我执掌,太子的大后方阵营完全交给了侄儿,这既是陛下和太子的信任,可也因此,侄儿做事容不得半分差错,与淮西、浙东任意一方走的近些,那便是取死之道了。”

听到胡翊掏心掏肺的这番话,胡惟庸此时微眯起双眼来,站在那里回味著胡翊的这些话,一时间久久站立著不动。

他终於回过味来了。

隨后,他再看向胡翊时,一副很惊讶的样子。

“我原本以为你是年纪小,因此才血气方刚一些,眼里容不得这些沙子。”

胡惟庸错愣过后,又是一阵自嘲道,“错了,原来是叔父错了。”

“翊儿啊,你的思虑比叔父看得深远,在陛下面前做事理该如此,你之小心使为叔我想起了前任大都督朱文正的下场,算起来他也是你的兄长呢。”

胡翊点著头,朱元璋杀了朱文正的事,对他来说也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胡惟庸似乎是想通了,也不再为別人说情了,而是自己反思起来:

“很好,你有这些警醒,为叔的很是欣慰。当今陛下確实容忍不得许多,为叔原本想著你是皇家的女婿,即便犯些错也就犯了,陛下也能容你,可一想起先前那些事——”

胡惟庸这时候四下观望著,显得极为小心夜风吹动著细柳,江水中倒映的月光照亮了长堤。

此时叔侄二人掏心掏肺,胡翊把自己因何要坚持的原因都说了,胡惟庸也表示理解。

胡翊觉得今夜正是个好机会,不如把该说的事一次性全都说透。

环顾著四周无人,胡翊再次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趁今日,侄儿也想劝劝叔父。”

胡惟庸点著头,“你说。”

“叔父劝侄儿要和李相他们走近些,侄儿反倒要劝叔父与李相他们走远些。”

胡翊举例道,“汉武帝在位之时,任命过十三位丞相,其中半数不得善终;武后登基称帝,在位十五年,足足换了七十五位丞相,其中又是一半不得善终,丞相尚且受诛,他的左膀右臂又如何能够安稳?”

胡翊的话,令胡惟庸心情变得沉重起来。

胡翊就又说道,“叔父宜当急流勇退,春秋之范蠡、秦之王翦、汉之张良、唐末郭子仪,这些人便是例子,即使叔父不愿退,也该多谋自保之策了。”

眼前就有个活生生的例子,胡翊又举例道:

“就如那康茂才,他本是南方人,又是一名武將,此次北伐他坚持要留守南京不去,常帅说他“惜身保位,冯胜讥讽他身为元朝旧臣,依旧“怀念旧主,忠心可表”。”

“他就是闭门不出,文官们拉拢不动他,李相信任他,他却不常与之来往;陛下给他兵权他不受,北伐的大功他不要,甘愿做个小小的城防將军,若不是这一次为了女婿来求李相调和,只怕是朝堂上都忘却了有这个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