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刚才胡翊那一脚踢飞太师椅的举动,也挺嚇人的。
一看这帮属官都被震住了,胡翊便开始审案子,叫所有人把动手的事说了一遍。
然后他再按著前因后果,开始挨个的处罚,
別看这里面的人,个顶个的都是人精,没有傻子。
李希彦和王禕在这里几年了,早就看宋濂不爽。
这次一察觉到胡翊要挑战宋濂的权威,立即便站了胡翊的队。
这几日下来,胡翊又都与他们两人亲近的很,今日打架这件事李希彦和王禕也都是点到为止,
也就是手底下的学生们凶了一点。
他们下手轻,胡翊自然也罚的轻一些,只是劈头盖脸的骂一顿就算了。
其他那几个下手重的,便开始罚俸的罚俸,辞退的辞退。
眨眼之间,原本宋濂的支持者们就被胡翊弄走了几个,永久的逐出了太子东宫。
他自己拉拢一派,又打压一派,李希彦和王禕为主的这些人长期受到欺压,如今算是翻过身来了。
胡翊这下有了班底,宋濂的气势被削弱,朱標的负担减轻了,又能上到自己喜欢的那几门课。
好不容易才解决了纠纷,將这些事情处理完毕后,胡翊算是把东宫的路铺平了。
以后宋濂再敢教朱標那些“与士大夫共天下”、“弱民强文”的东西,也得掂量掂量胡翊骂不骂他了。
理顺了东宫的事,接下来秋收即將结束,胡翊就可以用秋收结束的秸秆,再度开启堆肥实验。
用不同种类的材料,不同的温度,来发酵製作出各种不同的堆肥。
然后根据每一种堆肥的实际效力来分辨,从而得出一个最佳的改良堆肥,然后想办法推广到大明各州府中去,提高作物的產量。
这就是胡翊一直想做的事。
倘若一户百姓一年打下来的秋粮,原本是七百斤。
如果能够增长一成,便能达到七百七十斤,增產两成以上的话,百姓们也就富裕了,碰到灾荒年月也能有些倚仗,他们能够活下去的机率也会更高。
今日这桩事解决完毕,此时已经是深夜了,胡翊起身使劲伸了个懒腰,好好活动了一下筋骨。
“是时候该回去歇著了。”
不出意外的话,朱静端这会儿还在等著他呢。
每天胡翊回去后两人都要嶗一会,朱静端会陪他说说话,藉此让他放鬆一下,然后等精神舒缓些了再休息。
不过,今日的黄历显然不太顺遂。
胡翊刚伸完懒腰,一个暗桩便悄悄的回来了。
这些暗桩彼此之间都不知道对方的身份,只是单线对三个人负责,这三人便是朱標、胡翊和崔海。
这名暗桩名叫赵梁,乃是崔海一手带出来的,办事极其得力,此时一见了胡翊,立即便將一个密封的竹筒呈了上来。
“启稟掌使,副使大人已在归德府查的清楚,归德府確实遭灾严重,但那泛滥的水患有极大可能是人为决堤造成的。”
人为决堤?
胡翊当即是一愣。
他是真没想到啊!
新皇登基的第一年,居然有人敢搞出这样的事情来,真是胆大包天!
胡翊压低了声音,立即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