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阁

文海阁>本王的科技树长歪了 > 狄明月的大单(第1页)

狄明月的大单(第1页)

得到那位神秘“先生”(赵楷内心已将其视为重要靠山)的鼓励后,赵楷的干劲空前高涨。他暂时将“标准化”的宏大蓝图放在一边,决定从眼前最实际、最基础的问题入手——给他的鱼鳔胶制定一个“标准”。

这玩意儿虽然不起眼,但却是他目前能接触到的最基础的“材料”之一,也是他亲手“研发”的。如果能把它弄明白、稳定下来,意义非凡。

说干就干。他立刻将工坊一角改造成了临时的“胶类实验室”(虽然看起来依旧像个厨房杂货铺)。

“铁蛋!记录!”

“是!郎君!”

“取鱼鳔三两,干透无杂质者!”

“取清水……呃,等等,水也得定量!”赵楷挠头,赶紧让铁蛋去找来标准量筒(他自制的带刻度的竹筒)。

“大火煮沸,转为小火,保持微沸……这火候怎么量化?”赵楷又卡壳了。没有温度计,全靠感觉“微沸”?这标准个屁啊!

“算了,先记录柴火数量和燃烧时间……大概齐吧……”

“持续搅拌……搅拌速度?方向?次数?……妈的!”

赵楷很快发现,在没有精密仪器的情况下,想要给一个手工熬制过程制定量化标准,简直是地狱难度。绝大多数环节只能依赖“经验”和“感觉”进行模糊描述。

他折腾了半天,弄得满头大汗,锅里的胶液也因为火候控制不稳定而差点糊底。

“郎君……胶……胶糊了……”铁蛋吸着鼻子,憨憨地提醒。

赵楷看着锅里那团冒着焦糊气的胶状物,颓然放下手里的炭笔和“实验记录”(上面画满了鬼画符和问号)。

“唉……基础科学啊!没有基础科学,一切都是空中楼阁!”他痛苦地揉着太阳穴,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空有现代知识,没有对应的测量和生产工具,很多想法根本无法实现。

最终,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制定了一个极其粗糙的“鱼鳔胶熬制工艺规范”:

1。选料:鱼鳔需干透,色白,无霉变。

2。水量:鱼鳔与清水比例约为一比三(体积法,用他的竹筒量)。

3。火候:先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火焰高度不超过锅底一指宽),维持汤面微滚。

4。时间:自煮沸起,约一个时辰(看日晷或听更漏)。

5。搅拌:需不时顺同一方向搅动,防止粘底。

6。成品:胶液应呈淡黄色半透明状,挑起成片滑落为佳。

这规范充满了“约”、“左右”、“为佳”等模糊词汇,本质上还是经验之谈,只不过把经验文字化了。

“聊胜于无吧……”赵楷自我安慰道,“至少保证了每次用的材料比例和大致流程是一样的……误差?随缘吧!”

就在赵楷为“原始科学”的艰难而头疼时,一位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访客,再次不请自来。

狄明月又一次风风火火地闯进了他的新工坊,这次连通报都省了,显然是熟门熟路。

“赵楷!有好活儿给你!”她人还没到,清脆的声音就先传了进来。

赵楷抬头,看到狄明月一身利落的骑装,脸上带着兴奋的红晕,手里还拿着……一张巨大的、画得歪歪扭扭的草图?

“狄小姐?”赵楷连忙起身,“您这是……”

“看看这个!”狄明月将那张巨大的草图“啪”地一下拍在赵楷的工作台上,震得几件工具都跳了一下。

赵楷定睛一看,嘴角忍不住抽搐起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