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号模块完成对接时,云梯机械臂己成功采集到炸弹残骸中的未知物质样本。俞天带着样本与林夏、马库斯登上探测舱,顺着遗迹空间站的主通道继续深入——通道内壁的银蓝色纹路愈发密集,机械义眼扫描显示,这些纹路实则是隐藏的能量传导线路,正朝着遗迹核心方向汇聚。
“前方500米检测到巨型舱室结构,舱室内有稳定的能量源,与未知物质信号完全匹配!”林夏的全息投影调出三维扫描图,图中一个不规则的银色区域占据了舱室绝大部分空间,“能量源体积约200立方米,推测是某种大型装置的核心。”
探测舱穿过最后一道密封门,舱内景象瞬间撞入眼帘:高达数十米的穹顶下,一台通体银白的巨型机器悬浮在半空,机器主体由无数层“斗拱式”榫卯框架叠加而成,每层框架上都布满了大小不一的组件输出端口,从端口延伸至机器核心的管道中,银蓝色的未知物质正缓慢流动,如同机器的血液。
“这是……专门生产榫卯组件的机器?”俞天走近机器,指尖触碰框架上的榫卯节点,机械义眼瞬间捕捉到节点的微观结构——每个榫头与卯眼的咬合处,都布满了纳米级别的细小纹路,“这种精度,现代工业根本达不到!”
马库斯的机械臂展开高频探测仪,对准机器核心:“能源核心确认是未知物质,纯度93%,比炸弹和遗迹凹槽中的都高!”他绕到机器正面,发现一块嵌在框架中的半透明晶体板,板上刻着的纹路让他瞳孔骤缩——纹路与冀州鼎鼎身的“天工纹”完全吻合,甚至连纹路转折处的弧度都分毫不差,“这操作界面……是为九鼎设计的!”
林夏立刻调出冀州鼎的全息投影,将投影精准覆盖在晶体板上。当鼎身纹路与界面纹路完全重叠的瞬间,晶体板突然亮起金色光纹,机器核心的未知物质流速陡然加快,管道中泛起银蓝色的光晕,所有组件输出端口同时打开,发出如同蜂鸣般的低频共振声。
“启动成功!母机进入参数设定模式!”林夏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她快速调出鲁班号当前使用的榫卯组件参数,特意将应力反馈灵敏度一项调整为现有标准的5倍,“按这个参数生产,看看母机的性能极限!”
指令下达的瞬间,母机的输出端口开始运转。银白色的金属锭从进料口进入,经过内部精密加工后,一枚枚泛着淡蓝光晕的榫卯组件顺着轨道滑出,落在检测台上时,发出清脆的金属撞击声。俞天拿起一枚组件,机械义眼立刻扫描检测:“组件误差0。0005毫米,应力反馈灵敏度提升5倍,咬合稳定性提升3倍!”
马库斯不信邪地用自己的机械臂检测设备重新核验,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让他彻底沉默——数据与俞天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甚至在耐腐蚀性测试中,母机生产的组件比归墟金属还要强20%。他突然想起什么,调出母机外壳的放射性同位素检测数据,当屏幕上“50万年前±12000年”的数字弹出时,指挥舱内陷入死寂。
“50万年前……”俞天喃喃自语,他走到机器框架旁,突然注意到框架连接处的“纳米榫卯”结构——这种结构通过原子级别的咬合实现能量传导,与现代归墟金属的核心加工工艺几乎相同。“林夏,对比母机纳米榫卯与归墟金属的工艺参数!”
林夏迅速执行指令,全息投影上弹出两张对比图:“工艺同源度94%!从榫卯咬合的角度、能量传导路径到材料分子排列,都与归墟技术高度吻合!”
一首沉默观察的墨守突然开口,他伸手触碰机器框架上的纹路,眼神中满是感慨:“我研究归墟技术多年,总以为他们的工艺是宇宙独有的……现在才明白,原来宇宙的建造法则,从一开始就是相通的。”
俞天看向林夏,见她正专注调试设备,试图修复母机损坏的建造日志:“优先提取日志中未损坏的片段,哪怕只有几秒影像也别放过。”他转身将刚生产出的榫卯组件与归墟金属样本并排放置在检测台上,“马库斯,你用深层扫描看看两者的分子结构是否存在关联;墨守前辈,麻烦你留意母机运转时的能量波动,记录下共振频率变化。”
指令下达后,舱内立刻忙碌起来。林夏的全息投影分裂成两个,一个持续修复日志文件,一个同步记录母机参数;马库斯的机械臂展开分子探测头,对准检测台上的样本;墨守则取出便携记录仪,贴在机器框架上捕捉能量波动。探测舱外,母机仍在稳定输出组件,银蓝色的能量在管道中缓缓流动,而关于母机建造者、归墟技术源头的线索,正藏在这些运转的细节与待解析的数据中,等待被逐一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