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测舱载着榫卯母机生产的首批组件返回鲁班号时,指挥舱内的气氛既兴奋又凝重。俞天捧着装有银白组件的恒温箱,机械义眼不断扫描组件表面的纳米纹路,指尖能清晰感受到组件传递出的微弱能量波动——这是50万年前史前文明的技术结晶,此刻正等待着与现代飞船的融合。
“先启动核心结构扫描,重点标记引力波发射器周边的榫卯连接点。”俞天将恒温箱放在操作台上,调出鲁班号的船体结构图,红色线条在屏幕上勾勒出需要替换的区域,“我建议采用‘模块化替换’方案,先更换发射器周边的24个关键连接点,测试组件与现代设备的兼容性,再逐步扩展到整个飞船核心。”
林夏的全息投影立刻响应,调出连接点的参数数据:“引力波发射器当前使用的连接点,应力反馈灵敏度为120Hz,母机组件的灵敏度是其5倍,理论上能提升发射器的功率稳定性。但组件材质的分子结构与现代金属存在差异,需先进行1000次高频振动测试,验证耐久性。”
“没必要这么麻烦!”马库斯突然开口,机械臂重重拍在操作台上,调出一组金属疲劳测试数据,“50万年前的工艺再精密,也无法承受现代飞船101?瓦的瞬时功率!你看这些数据——母机组件在模拟高功率环境下,材质疲劳度比现代钛合金高30%,强行替换只会导致连接点断裂!”
俞天皱眉,将母机组件放入疲劳测试机:“我们不能用现代金属的标准衡量史前工艺。母机使用的纳米榫卯结构,本身就具备自我修复的能量传导特性,或许在实际运行中,疲劳度会远低于模拟数据。”测试机启动,高频振动波作用在组件上,屏幕上的疲劳度数值却始终稳定在安全区间,甚至随着能量注入,数值还略有下降。
马库斯的机械臂微微一僵,却仍不服气:“模拟测试不能代表实际情况!引力波发射器运行时产生的时空扭曲,会对连接点造成额外压力,这些组件未必能承受!”
“所以我们才要分阶段测试。”俞天没有再争辩,示意维修团队开始更换连接点。两名工程师戴着防磁手套,小心翼翼地将母机组件嵌入引力波发射器的连接槽——组件与槽位的咬合精准无误,甚至不需要额外固定,银蓝色的能量纹路便自动沿着连接点蔓延,与发射器的能量线路融为一体。
“连接点更换完成,准备启动引力波发射器初始功率测试。”林夏的声音响起,指挥舱内的监测屏全部亮起,实时显示着各项参数。俞天按下启动按钮,发射器发出低沉的嗡鸣,功率数值从0缓慢攀升至1012瓦,屏幕上的应力反馈曲线平稳无波动,比之前使用现代组件时更加顺滑。
“功率稳定提升12%,应力反馈无异常!”林夏的语气带着一丝惊喜,“组件与发射器的适配度达到87%,远超预期!”马库斯凑到屏幕前,机械臂调出分子结构监测数据——组件在运行中,纳米榫卯结构正通过能量传导修复微小的振动损伤,材质稳定性反而在不断增强。
就在众人以为测试即将成功时,监测屏突然亮起红灯,应力反馈曲线瞬间出现尖锐峰值,连接点处的能量纹路开始紊乱。“共振异常!”林夏反应极快,立刻切断发射器能源,峰值在0。3秒后迅速回落,连接点的能量纹路才重新稳定下来。
俞天快步走到监测屏前,调出异常数据:“是能量频率不匹配导致的短暂共振?”他转头看向放置在角落的冀州鼎,却发现鼎中的晶体正泛着微弱的金光,与刚才共振异常时的频率完全同步。林夏将异常数据与归墟信号库对比,瞳孔突然收缩:“数据中检测到疑似归墟信号的干扰痕迹,频率与之前引力炸弹的信号高度相似!”
指挥舱内瞬间安静下来。马库斯的机械臂紧握成拳,之前的质疑被担忧取代:“归墟激进派的信号怎么会出现在这里?难道他们一首在监控我们的测试?”俞天没有回答,目光落在仍在闪烁的冀州鼎晶体上——组件共振异常、鼎晶同步波动、归墟信号干扰,这三者之间似乎隐藏着某种未知的关联,而这种关联,或许正是解开史前文明与归墟技术谜团的关键。
“先暂停后续的更换计划。”俞天最终开口,“林夏,你负责分析共振异常数据,重点排查归墟信号的来源;马库斯,麻烦你检测母机组件是否存在信号接收装置,避免被激进派远程操控;我去研究冀州鼎晶体的波动规律,看看能不能找到应对共振异常的方法。”
维修团队开始拆卸己更换的组件,监测屏上的应力反馈曲线恢复正常,唯有冀州鼎的晶体仍在微弱闪烁,仿佛在无声地警示着——这场看似顺利的技术融合背后,早己暗藏着来自归墟文明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