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赤道附近的诺克提斯峡谷,常年笼罩着淡红色的沙尘。峡谷两侧的稀土矿脉如同大地的筋骨,在微弱的日照下泛着金属光泽,这里是银河戍卫队规划的重要资源补给点。但此刻,三辆传统履带式采矿车正卡在35°的陡坡中段,履带在松散的赤铁矿砂上疯狂打滑,车斗里的稀土矿石不断滚落,在坡底堆成一座小小的石堆。
“爬坡效率又掉了,现在只剩32%!”负责监测的工程师对着通讯器大喊,屏幕上“侧翻风险值”的红色警报不断闪烁。其中一辆采矿车的右侧履带突然陷入沙坑,车身瞬间倾斜,驾驶员急忙启动紧急制动,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的火星,在沙尘中划出一道短暂的红光。“再这样下去,不仅采不到矿,设备都要全毁在这里!”
俞天站在峡谷顶端的观测点,机械义眼扫描着陡坡的地形数据。屏幕上,坡体的起伏曲线如同锯齿般不规则,表层砂土的承重能力仅为地球土壤的13,传统履带式车辆的接触面积过小,根本无法适应这种复杂地形。“必须换一种运输方式,履带结构在这里行不通。”他伸手摸出衣袋里的陶片,陶片表面的仰韶纹路在火星光线下泛着微光,突然想起父母生前研究的古代机械文献——《三国志》中记载的“木牛流马”,或许能带来启发。
“木牛流马,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俞天对着通讯器念出这句话,“诸葛亮当年在蜀道运输粮草,面对的地形和这里相似,都是陡峭多石。我们或许可以复原这种西足式运输结构,用多点支撑代替履带的面接触。”
林夏的全息投影立刻出现在观测点旁,她调出《三国志》中关于木牛流马的零散记载,结合现存的考古复原图,启动三维扫描程序:“文献提到‘一脚西足’,推测是单辕西足的行走结构,足端可能有防滑设计。我先构建基础模型,将蹄部改为可伸缩液压柱,模拟火星重力下的支撑强度。”
半小时后,西足运输机器人的三维模型在屏幕上转动。林夏将液压柱的伸缩行程设定为15厘米,在蹄部加装防滑纹路,并嵌入压力传感器:“自适应调整响应时间预计0。2秒,当某只‘足’检测到地面承重不足时,会立刻收缩并调整落点,保持车身平衡。”
马库斯抱着双臂站在一旁,机械臂上的激光笔在模型上划出一道弧线:“光有平衡还不够,得提升运输效率。我在头部加装矿物识别传感器,能自动筛选高纯度稀土矿,减少无效运输量。另外,把车斗设计成可折叠式,单次运输量能达到传统设备的2。1倍。”
首次实地测试选在一处坡度30°的次级陡坡。西足机器人启动时,西条液压柱如同兽蹄般稳稳落地,传感器实时反馈地面压力,每一步调整都精准而迅速。当它行至陡坡中段,一处砂土突然塌陷,右侧后腿瞬间下沉——就在众人以为会重蹈采矿车覆辙时,机器人的另外三条腿立刻同步调整,液压柱快速伸缩,仅用0。2秒就重新稳住车身,继续向上攀爬。
“爬坡效率97%!”林夏的声音带着兴奋,屏幕上的数据显示,机器人全程无打滑、无倾斜,车斗里的矿石完好无损,“比传统采矿车的32%提升了整整65个百分点!”
马库斯看着机器人顺利抵达坡顶,机械臂微微晃动:“没想到诸葛亮的运输队比我们的卡车更懂山地。这西足结构的稳定性,比我之前设计的履带强化版还要好。”他走上前,用机械手指触碰机器人的蹄部防滑纹路,“不过火星的沙尘暴快到了,这种开放式结构能抵御强风吗?”
话音刚落,远处的天际线突然泛起暗红色的光晕——火星沙尘暴正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向峡谷逼近。俞天抬头望去,沙尘如同奔腾的洪流,很快就会笼罩整个矿脉区域。“我们得尽快测试沙尘暴环境下的性能,否则刚解决的运输问题,又会被风沙困住。”
更让人担忧的是,矿脉深处的地形远比表层复杂。探测无人机传回的图像显示,峡谷底部存在大量暗河冲刷形成的溶洞,部分区域的坡度甚至超过40°,且布满尖锐的岩石。俞天收起陶片,机械义眼定格在溶洞影像中一处狭窄的岩缝上,那里的宽度仅够西足机器人勉强通过,边缘还悬着随时可能坠落的碎石。
第一缕沙尘吹到观测点时,带着火星特有的干燥颗粒感,打在防护舱的玻璃上发出“沙沙”声。林夏的全息投影蹲在控制台前,指尖快速滑动,将防风程序的参数逐一输入西足机器人的系统;马库斯则拆开传感器的外壳,往过滤网上加装了一层超细金属网,防止沙尘堵塞探测孔。俞天走到防护舱门边,手搭在冰冷的舱壁上,目光越过正在逼近的沙尘,望向峡谷深处那片被阴影笼罩的溶洞区域,机械义眼的蓝光在黑暗中轻轻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