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基地的警报声在穹顶内尖锐回荡,主控室的全息屏幕上,数十个闪烁的红点正以每秒3公里的速度逼近——那是归墟激进派残余势力发射的微型探测器,首径仅0。3米,外壳涂满吸收雷达波的暗物质涂层,如同漂浮在宇宙中的尘埃,却藏着能引爆基地能源核心的微型炸药。
“传统防御系统识别延迟!拦截率只有58%!”防御工程师的声音带着慌乱,手指在控制台上飞速操作,试图调整激光炮的瞄准参数。屏幕上,第一波探测器己突破外层防御圈,其中两枚擦着激光束的边缘掠过,朝着基地的物资储备舱飞去。“再这样下去,探测器一旦引爆,整个基地的能源供应都会中断!”
俞天刚从诺克提斯峡谷赶回基地,陶片还揣在衣袋里,便被紧急召至主控室。他盯着屏幕上探测器的轨迹,机械义眼快速解析数据——这些探测器的飞行路线毫无规律,时而分散、时而聚合,像一群难以捕捉的飞虫,传统防御系统的固定拦截路径根本无法应对。“固定防御单元太死板,跟不上探测器的变轨速度。”他眉头紧锁,突然想起之前研究木牛流马时看到的《武侯秘传》,里面记载的八阵图“首尾相顾,循环无端”的排布逻辑,或许能破解这种无规律突袭。
“林夏,调出八阵图的方位布局!乾、坤、巽、兑、坎、离、艮、震八个方位,对应基地的八个防御单元。”俞天指着屏幕,“让防御单元按八阵方位动态移动,形成交叉火力网,每个单元既能独立拦截,又能配合相邻单元补位,像八阵行军那样首尾衔接。”
林夏的全息投影立刻调出古籍中的八阵图复刻图,将基地防御单元的坐标与八卦方位一一对应:“正在构建动态矩阵模型,防御单元移动速度设定为每秒50米,火力覆盖范围重叠率80%。”她指尖划过屏幕,八个代表防御单元的蓝色光点开始按特定轨迹移动,时而呈“天覆阵”收缩,时而呈“地载阵”展开,激光炮的弹道在屏幕上交织成一张不断变化的网。
马库斯抱着双臂站在一旁,机械臂上的数据流不断刷新:“这种动态布局太冒险了,防御单元移动时会产生盲区,万一探测器从盲区突破怎么办?”他虽质疑,却还是调出归墟反探测技术的参数,“我用激进派常用的隐身算法模拟测试,看看这所谓的‘八阵’能不能防住。”
矩阵启动的瞬间,主控室的屏幕突然亮起——八个防御单元同时移动,激光炮的瞄准线如同有了生命,随着探测器的轨迹灵活调整。第一枚试图从坤位与艮位间隙突破的探测器,刚进入盲区,巽位的防御单元便立刻转向,激光束精准命中其外壳,探测器在空中炸开一团微小的火花。
“拦截率正在上升!72%……85%……94%!”林夏的声音带着兴奋,屏幕上的红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最后只剩下两枚被牢牢锁定的探测器,在交叉火力中化为灰烬。她调出矩阵的轨迹算法与《武侯秘传》中的“八阵行军路线”对比,数据条上的重合度数值不断攀升,最终停在89%,“太神奇了!八阵图的行军逻辑,竟与动态防御的轨迹算法高度契合!”
马库斯看着测试数据,机械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用归墟反探测技术模拟的“隐身探测器”,在矩阵面前如同暴露在阳光下的影子,每一次变轨都被提前预判。“矩阵的应变速度比常规算法快2。3倍。”他收起机械臂上的数据流,语气中少了之前的质疑,多了几分认可,“这些古老的阵法,比我们设计的防火墙更难突破。”
就在主控室的紧张氛围稍有缓解时,防御系统突然再次发出预警——屏幕上,原本消散的红点竟重新聚合,形成一道模糊的信号云,边缘还在不断扩大。林夏快速解析信号:“是探测器的碎片在重组!激进派可能在探测器里加装了自我修复模块,而且……信号云的范围正在扩大,像是在召唤更多同类。”
俞天走到屏幕前,机械义眼聚焦在信号云的中心,那里藏着一道微弱却异常的频率——与归墟激进派之前使用的信号完全不同,更复杂,也更隐蔽。他摸出衣袋里的陶片,陶片表面的仰韶纹路与屏幕上的八阵图轨迹产生微弱共振,光影在陶片边缘跳动,映得他指尖微微发亮。
马库斯拆开一枚被拦截的探测器残骸,镊子夹起外壳内侧刻着细密纹路的碎片,放在显微镜下:“这些纹路是新的信号接收器,能接收银河系边缘的指令。若激进派调动集群,矩阵撑不过30分钟。”他的机械臂捏着碎片,金属指节因用力而泛出冷光。
林夏的全息投影蹲在控制台前,指尖在“冲轭阵”“雁行阵”的变阵程序间快速切换,屏幕上弹出“24小时后完成优化”的提示框。她抬手抹了抹全息投影边缘的数据流,试图加快解析速度,却因程序负载过高,投影短暂出现了几帧卡顿。
主控室的警报声暂时停止,屏幕上的信号云逐渐消散,只剩几缕微弱的红色光点在边缘闪烁。俞天将陶片放在控制台中央,陶片的微光与八阵图轨迹重叠,在屏幕上织出一道淡金纹路。他走到观测窗前,望着基地外缓慢移动的八个防御单元,激光炮炮口反射着火星的暗红天光,如同悬在宇宙中的利刃。马库斯将探测器碎片装进密封袋,袋口的密封条“咔嗒”一声扣紧;林夏则调出能源分配表,在备用能源栏的数值旁画了个醒目的红圈,指尖停在“紧急扩容”的按钮上,迟迟没有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