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阁

文海阁>幽溟纪 > 第83章 惊蛰鸣苗(第1页)

第83章 惊蛰鸣苗(第1页)

第八十三章

青溟界的惊蛰裹着潮湿的暖意,西漠的归真稻田终于挣脱了冻土的束缚。新翻的泥土泛着油亮的黑,灵脉泉浸润的地块渗出翡翠色的水痕,混沌岩风化的土壤里藏着金红的碎屑,风过时,田垄间荡起的土腥气,混着刚萌发的草芽清香,像一壶刚开封的春酿。云渊蹲在育苗床前,指尖拂过破土的归真稻幼苗,的芽尖泛着淡淡的金绿,那是灵脉与混沌气在芽芯缠出的第一缕共鸣,比去年的幼苗壮实了近半分。

“先生您看这芽尖!”阿禾抱着竹筐从田埂那头跑过来,少年的草鞋沾满泥浆,裤脚卷到膝盖,小腿上沾着新翻的黑土。他蹲在育苗床边,小心翼翼地拨开一株幼苗周围的碎土,芽根处细密的绒毛在阳光下闪着银亮的光。“苏先生说这是‘双生芽’,灵脉根往下扎,混沌根往旁展,比去年的‘单脉芽’耐旱三成!”

云渊的指尖轻触芽尖的绒毛,微凉的触感里藏着一丝搏动,像极了初生婴儿的呼吸。“去年这时候,你还在为幼苗倒伏哭鼻子,”他望着阿禾手背上新添的划伤,那是被育苗床的竹片划破的,结痂处泛着淡红,“现在不仅能分辨芽的好坏,还懂了给弱苗培土——这双手,己能托住这些嫩生命了。”

阿禾的脸“腾”地红了,耳尖的红晕漫到脖颈。他确实记得,去年惊蛰,因为没及时给幼苗搭防风障,半床幼苗被西北风吹得东倒西歪,石猛骂他“眼里没活”,他躲在粮仓后面掉了好几滴泪,是云渊陪着他重新扶正幼苗,教他用灵脉草编小支架。“先生,这些弱苗能赶上壮苗吗?”他指着床角几株矮壮的幼苗,芽尖微微发紫,那是混沌气过盛的征兆,“苏姐姐说要掺点灵脉泉的细沙,可我怕弄疼它们。”

“苗比你想象的韧。”云渊抓起一把筛好的灵脉沙,沙粒在掌心泛着细碎的光,“你看这紫尖,是憋着劲想长呢,就像当年在雷霆狱,越是受压制的灵脉,爆发时越有力道。”他示范着往弱苗根部撒沙,动作轻得像给蝴蝶拂翅,“撒沙时沿着根须绕圈,让灵脉气慢慢渗进去——就像安慰受委屈的孩子,得顺着他的性子来。”

柳知意提着陶壶沿田埂走来,壶里的“壮苗液”泛着琥珀色的光,是用归真稻的陈根熬了灵脉泉的晨露。她每走三步就往育苗床边缘淋一勺,液滴落在泥土上,激起细小的涟漪,幼苗便轻轻颤动,像在舒服地伸懒腰。“南沼的老农说,惊蛰的壮苗液得‘三分浇七分渗’,”她用木勺轻轻拨开一株幼苗的叶片,叶背的绒毛沾着细小的水珠,“你看这叶心的嫩芽,浇过液的比没浇的鼓半分,像喝饱奶的娃娃。”

她的指尖划过育苗床的竹框,那里留着去年的刻痕,记录着幼苗的生长高度。今年的刻痕己比去年同期高了半寸,竹框边缘缠着新编的灵脉草绳,是云丫跟着老婆婆学的手艺,绳结歪歪扭扭,却打得格外紧实。“阿禾,弱苗的液得兑三成清水,”她轻声说,眼角的余光瞥见床角的几株紫尖苗,“猛了会伤根,就像你去年给苗施肥,贪多反倒烧了根。”

云丫挎着小竹篮,里面装着用混沌纸画的“驱虫符”,符纸上的灵脉纹歪歪扭扭,边缘还留着她用牙咬出的毛边。小姑娘踮着脚,把符纸贴在育苗床的竹柱上,每贴一张就对着幼苗小声念叨:“虫虫别来咬,苗苗快快长,长大了结谷穗,云丫给你编花环。”她举着一张画废的符纸给云渊看,小脸上沾着墨痕:“先生,这张画错了,混沌纹跑到灵脉纹外面了,石大叔说像他打铁时溅出的火星。”

石猛扛着新打的“防风架”从工坊走来,架骨是用灵脉木和混沌藤缠的,交叉处用铜钉钉牢,泛着冷光。他把架子往育苗床边缘一插,入土的柱脚带着螺旋纹,转两圈就稳稳立住,震得床里的幼苗轻轻摇晃。“老子这‘混灵架’,比去年的破竹杆结实十倍!”他拍着架杆大笑,声浪惊飞了田埂上的麻雀,“灵脉木轻不压苗,混沌藤韧抗风,再大的西北风能奈它何?”

他忽然俯身,粗粝的手指轻轻碰了碰云丫贴歪的符纸,帮她扶正了一角。“丫头画的符比去年强多了,”他的声音不自觉放软,“去年那符歪得像条虫,今年这张……像条打架的虫。”

云丫的眼睛瞬间亮了,像落了两颗星子。她掏出块用混沌蜜腌的枣干,踮脚塞进石猛手里:“石大叔吃,这是柳姐姐教我腌的,甜着呢。”枣干上还沾着她的牙印,石猛却毫不犹豫地扔进嘴里,嚼得“咯吱”响。

苏暮雨站在田垄的高台上,手里拿着“测灵仪”,银制的探头轻轻插入育苗床的泥土,仪盘上的绿针和金针便微微晃动。她每测一处就往竹板上画道,绿线密的地方标着“灵盛”,金线稠的标着“混足”,密密麻麻的标记像幅生长的地图。“北边那片得补点混沌土,”她对着柳知意的方向喊,声音被风送得很远,“灵脉气太盛,根须会疯长不扎根——李爷爷说‘苗要中庸,过灵则浮,过混则滞’,去年那片倒伏的苗,就是灵气太足了。”

李长老坐在凉棚的竹椅上,膝上摊着今年的《农家共鸣录》,新添的一页画着不同形态的幼苗,旁边写着“苗”字。老人用木杖轻轻敲着地面,杖头的铜箍在阳光下闪着光,那是用去年的废犁头融的铜。“老夫年轻时总以为‘苗’是给点水就长,”他望着育苗床里涌动的嫩绿,木杖划过地面的泥土,留下一道浅痕,“现在才明白,苗是最懂感恩的。你对它用心一分,它就多攒一分劲,秋天给你结出十粒谷——就像当年共生林的灵苗,你守着它,它便护着你。”

正午的日头暖得像层薄棉,柳知意提着食盒来到凉棚,里面装着“芽苗糕”,是用新磨的米粉掺了归真稻的嫩芽做的,米白色的糕体上嵌着细碎的绿,蒸得暄软,透着淡淡的清苦。她给每个人递上糕,看着阿禾狼吞虎咽的样子,笑着递过陶罐:“慢点吃,这是灵脉泉泡的薄荷水,解腻。”

阿禾嘴里塞着糕,突然指着育苗床边缘:“先生您看!有蚯蚓!”几条暗红的蚯蚓正在泥土里钻动,拱起细密的土粒,“石大叔说蚯蚓是‘土地的舌头’,能松soil还能肥田,去年我见了总怕,现在才知道它们是好的。”

石猛啃着糕走过来,糕渣掉在衣襟上,像撒了把碎雪。“老子当年在混沌海,见过比这粗十倍的灵蚯,”他抹了把嘴,“那家伙拉的屎都是灵晶!不过哪有这蚯蚓实在,不声不响就把土松了——就像咱们村里的老黄牛,闷头干活不吭声。”

苏暮雨拿着幼苗图谱走过来,图上画着从萌芽到成苗的七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标着灵脉与混沌气的最佳配比。“阿禾,你看这图,”她指着“双生芽”的阶段,“根须的夹角要在西十五度,太宽耗力,太窄不牢——就像你练的共鸣诀,手势差一分,力道就散了。”她说着从布袋里掏出两个小瓷瓶,“给你和云丫的‘护苗油’,沾在手上防虫咬,去年你手背被毒虫叮的包,肿了好几天呢。”

云丫接过瓷瓶,立刻往手上倒了点,油液带着淡淡的松脂香。她蹲在育苗床边,用沾了油的手指轻轻碰了碰蚯蚓,蚯蚓缩了缩,却没躲开。“它不怕我!”小姑娘惊喜地喊,“柳姐姐说万物有灵,只要不欺负它们,就能做朋友——就像先生说的,我们和归真稻,也是朋友。”

柳知意的铜镜挂在凉棚的柱子上,镜中映着育苗床的新绿、忙碌的身影、远处飘动的云絮,镜光流转间,能看到幼苗根须在泥土里悄悄伸展,灵脉根的翠绿与混沌根的金黄缠出细密的网,像当年在界域裂隙见到的能量丝。“镜里的苗,”她轻声对云渊说,指尖抚过镜中自己的倒影,“原是无数个等待的清晨。一滴露与一寸土的约,一缕风与一片叶的诺,看着微小,合起来就是满田的希望。”

日头偏西时,天边滚来几团乌云,风里突然带了凉意。石猛赶紧招呼大家给育苗床加盖薄膜,阿禾和云丫抱着竹竿跑得飞快,苏暮雨用测灵仪最后检查一遍,柳知意把剩下的壮苗液小心收好。雨点落下来时,薄膜上“噼啪”作响,透过薄膜能看到幼苗在雨中轻轻摇晃,像在互相依偎。

“先生您看!”云丫突然拽住云渊的衣袖,小手指着薄膜下的幼苗,芽尖的金绿在雨雾中更亮了,“它们好像在笑呢!是不是知道我们在护着它们?”

李长老的木杖在凉棚边轻轻一点,杖头的铜箍突然发出细微的嗡鸣,与育苗床里的幼苗产生了共鸣。“不是笑,是在蓄力,”老人的声音里带着欣慰,“就像当年我们守界域,风雨来时先稳住阵脚,不是怕,是等雨过天晴——这苗啊,比我们更懂顺势而为。”

云渊站在凉棚下,望着雨幕中的育苗床,薄膜下的新绿像无数个握紧的小拳头,藏着破土而出的力量。凉棚的笑语、雨打薄膜的轻响、远处归来的牛铃,混在一起,化作一首清甜的歌谣,在西漠的田野上回荡。

他想起当年跨越界域的征战,那些惊心动魄的厮杀,那些以为必须铭记的荣光,此刻在这稚嫩的幼苗面前,都化作了心底的柔软。原来最动人的力量,从不是轰轰烈烈的爆发,而是这藏在泥土里的坚韧,是这在风雨中互相守护的温情,是这株株幼苗里,藏着的对阳光的无限向往。

暮色渐浓时,最后一缕阳光刺破雨幕,给育苗床镀上一层金边。云渊最后一个离开田野,回头望时,只见月光下的幼苗们静静伫立,像无数颗沉睡的翡翠,在大地上孕育着的未来,与这方天地,做着最温柔的约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