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接过话头:“就像伤口结痂前被人反复揭开,表面看是在消毒,实则阻止愈合。我们设计的新系统,并不是要消除痛苦,而是帮助人们完成这个过程??有限地提取记忆,一次性使用,然后放手。”
这时,后排一名男生站起来,语气激动:“可你们有没有想过,有些人根本不想‘走出来’?对他们来说,每天听一次亲人的声音,就是活下去的动力!你们凭什么替他们决定什么是健康的哀悼?”
教室气氛骤然紧绷。
沈玉言却没有反驳,反而走近几步,平视着他:“你说得对。没有人该被强迫遗忘。所以我们的系统不会强制删除数据,而是让用户在使用前签署知情协议,明确告知三点:第一,这段记忆只会完整呈现一次;第二,之后所有副本自动销毁;第三,提供配套心理辅导资源。”
她停顿片刻,声音柔和下来:“但我们也要诚实告诉他们:如果你选择反复重建一个不会变老、不会生气、不会反驳你的‘亲人’,那你爱的究竟是那个人,还是你自己不愿放手的执念?”
男生嘴唇动了动,终究没再说话,慢慢坐下。
课间休息时,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教室。沈玉言站在窗边喝水,林昭走过来,低声说:“你变了。”
“嗯?”
“以前你总想解决问题。现在你知道,有些问题,本身就是答案。”
她笑了,“是你教会我的。”
下午四点半,课程结束。学生们陆续离开,有人留下笔记合影,也有人默默递上感谢卡。一位年轻母亲模样的旁听者拉着她的手说:“我儿子去年走了……我一直不敢碰他的遗物。今天听了这节课,我想,也许我可以试着整理他的书包,而不是打开他的语音备忘录。”
沈玉言握住她的手:“那就从一件小事开始。比如,晒一晒他最喜欢的那件外套。”
傍晚回家的路上,她绕道去了趟超市。买了牛奶、面包、两包速食面,还有一瓶蜂蜜。路过儿童区时,看见货架上摆着一套手工编织工具包,包装图是个笑着的女孩在织围巾。她犹豫了一下,拿了一套放进购物车。
回到家,她煮了碗面,吃完后坐在沙发上拆开编织包。说明书很简单,附赠一根竹制织针和一团米白色毛线。她试着学了几针,手指僵硬,织出来的样子歪歪扭扭,像醉酒后的笔迹。
但她没有放弃。
夜深了,城市归于宁静。她打开电脑,登录云端档案库,输入权限密钥,调出一份尘封已久的文件夹:【归巢?原始日志?仅限核心成员访问】。
屏幕上跳出警告框:
>【您即将查看的内容涉及高敏神经映射数据,包含未经清洗的情感残留片段。
>根据《唐仪宪章》第三条,本次访问将被记录,且不可下载、不可复制、不可分享。
>是否继续?】
她点了“是”。
画面切换,出现一段文字记录:
>**实验编号:GH-7A**
>**日期:2018年6月14日**
>**对象:唐仪(脑电波采集中断前最后17分钟)**
>**备注:患者意识清醒,主动要求录音**
接着是一段音频播放界面。
她深吸一口气,按下播放。
起初是呼吸声,微弱而规律。然后,唐仪的声音响起,带着一丝疲惫,却异常清晰:
>“我知道你们都想救我。爸爸想让我活,沈姐想让我留下,医生们想突破纪录……但我想说,我已经准备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