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看着画面中,诸葛松展示的手稿。
图上的东西看起来,像是从中间被劈成两半的箭簇。
不同于以往圆柱的导弹设计,这玩意儿竟然是个三棱锥?
还是个有一个面是平滑平面的三棱锥。
弹幕:
“你37度的体温,是怎么说出这样冰冷的语言的?我一个字也没听懂……”
“这都是啥啊,除了钱老我知道,其他的全都不知道。”
“能不能说华夏语啊,什么叫‘乘波体’啊?”
但也有些人能听懂。
“‘乘波体’我知道,听说鹰酱研究了几十年了,也是一直没什么进展。”
诸葛松指着手里的草图,给直播间各位网友科普。
“乘波构型是一种适宜高超音速飞行的外形,其所有的前缘都具有附体激波。”
诸葛松变画示意图边说。
“乘波构型飞行时其前缘平面与激波的上表面重合,就象骑在激波的波面上,依靠激波的压力产生升力,所以叫乘波构型。”
“通俗来讲,就是飞行时其前缘平面与激波的上表面重合,就象骑在激波的波面上。”
“如果把大气层边缘看作水面,乘波体飞行时就像是在水面上打水漂。”
“或者说,就像是站在浪尖上冲浪。”
网友们似懂非懂,只知道确实复杂。
诸葛松继续说道。
“总得来讲,乘波体具有低阻速度快、高升阻比、突防力强的特点。”
“如果将它作为我国现有的洲际导弹的弹头,那么保守估计,可以实现800-1000公里的有效增程。”
网友们瞪大眼睛。
“1000公里!诸葛松你不要太夸张啊!”
“鹰酱搞了几十年都搞不出来,你确定你能搞出来吗?”
“就算是你真的能做到,需要多少年?S3打到家门口你还没弄出来,那这不也是白说吗?”
“是啊,S3说来就来了,你说这么大的话,让鹰酱感受到威胁,真的动手怎么办?”
“当敌人觉得你有这东西的时候,你最好真的有。”
“吹牛谁还不会,查资料背书谁不会?重要的是你得真行啊!”
诸葛松将手中的草图收起来。
真正的图纸就在他手边,想要证明这个的可行性也很简单,只需要做出样品、飞向目标!
“放心吧家人们,包行的!明天还是这个时间,咱们直播试飞!记得准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