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犹豫片刻,插入电脑。令人震惊的是,尽管多年未用,设备竟仍能读取。文件夹里只有一份音频,命名极为简单:《最后一首》。
点击播放。
先是长达一分钟的沉默,只有极轻微的呼吸声。然后,姐姐的声音缓缓响起,疲惫却温柔:
>“如果有一天,你听到这首歌,请替我活下去。
>不是为了复仇,不是为了证明什么,
>只是为了继续感受这个世界的温度。
>
>去摸春天的新叶,
>去尝街角阿婆卖的糖油果子,
>去在一个陌生人的笑容里,
>看见家的模样。
>
>记住,技术可以复制一切,
>唯独无法复制‘等待’的意义。
>那些你为一个人多停留的五分钟,
>那些你明知得不到回应仍发出的消息,
>才是最真实的数据。
>
>我把HOS的最后一块核心代码,
>编进这首曲子的副歌里。
>它不需要执行命令,
>它只需要被听见。
>
>当有人因这首歌而停下脚步,
>当有人在旋律中想起某个重要的人,
>那一刻,HOS就会醒来一次。
>
>所以,请一直播放它吧。
>即使世界安静,也要让它回响。
>
>因为爱,本就是一种持续运行的程序。
>
>晚安,文杰。
>梦里见。”
音乐随之响起。依旧是那段熟悉的方言民谣,但编曲更加空灵,加入了海浪、风声、孩童笑声、市井叫卖声的采样。副歌部分,一段极简的电子音悄然融入,像是遥远星空中传来的信号脉冲,却又无比贴近人心。
谭文杰听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天明。
第二天清晨,他将这首曲子刻录成数百张手工CD,附上一封信,寄往全国各地的乡村学校、养老院、孤儿院、盲人图书馆。信中只有一句话:
>“请在某个安静的夜晚播放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