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阁

文海阁>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37章(第2页)

第37章(第2页)

可是它就一个特点,便宜、真他娘的便宜——40美分就可以买一罐,价格大约是同等重量肉类产品的13。对于几百万快要饿死的美国人,以及其余二三千万的、家庭已经拮据到吃不起肉的美国人来说,哈罗午餐肉几乎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这玩意如果不是每天吃、顿顿吃,还是能让你感觉到“肉”的美味的。因此它现在有一个绰号,“胡佛萧条肉”,也有人将之称为“国民肉”。

不仅是美国人接受哈罗午餐肉,在这个经济危机的时代,很多外国人也非常欢迎,出口量都不少。

所以哈罗午餐肉,也成为这个阶段中,受到财阀们欢迎的不多的公司之一。

不管是哈罗午餐肉,还是海陆联运公司,表面上与安华都没有直接联系,不过他们的募资能力无疑都比较强。

不过李思华想到哈罗午餐肉,脸上还是不由露出了笑容。她想起前世二战期间,美国大兵们只能顿顿吃斯帕姆午餐肉,有的连续几个月,简直是吃到了怀疑人生,以至于将午餐肉称为“灵肉”。在他们复员后,显然一辈子都不会再碰这玩意。

不过午餐肉,确实是军用伙食补充能量的神器。哈罗对外没有销售的两种比较高品质的午餐肉,即使用了较多比例的德州牛肉和猪肉作为原料的,被李思华将全部产能,都海运缅甸和海南根据地,作为部队的便携食品。哈罗午餐肉的生产设备和流水线,现在已经在海南建成,将以猪肉为主要原料。不过根据地当下,并不能提供足够的猪肉原料,只能是小规模生产。

5月,安华的募资全面展开,就像是一只蜷缩的蜘蛛,这个时候舒展了所有的肢节,在它的蛛网上行动。以各种方式几百万、上千万地汇集资金。最终到6月初,完成了6亿美元汇集的时候,其中以安华名义出面的,只有2亿美元出头。

6月12日,道琼斯指数跌破43点,一股神秘的力量开始进入股市,他们开始缓慢地抄底,各种蓝筹股的抛单,都被各种不同的账户无限制地接盘,这些账户有的是基金,有的是实业公司,还有更多的是个人。股指神奇地止跌了,没有继续跌到历史上的最低点,即41点,而是跌破43点就见底了。

成交量开始缓慢攀升,连续十几天,股指在43点到45点之间震荡,交投开始有点活跃了。这个时候,每天的成交量几乎达到了前期的3~4倍,行动已经不可能完全遮掩了。

华尔街的很多机构开始注意到了股市的“异动”,很多分析员开始倾向于股指已经见底,至少是一波反弹可能出现,成交量的放大不会是空穴来风。而他们顶层的财阀们,更是开始了调查,进入股市的神秘资金,来自何方?

很快各种信息汇聚而来,有些财阀,确实查到了安华近期筹备了2亿美元的资金,看起来就是流入了股市。他们很快得出了结论,安华财团已经判断股指见底,从而入场了。而并不止于安华,其它一些较弱的力量,也开始在进入股市。

这导致了接下来这些财阀机构们,频繁的内部会议。然后,不同的财阀资金也开始流入股市,他们要比安华谨慎一些,投资肯定没有安华大,但众多的机构都有资金流入,加起来就成为了恐怖的数字。

成交量继续放大,很快达到了前期的十倍以上。而股指也开始缓慢爬升,到7月10日左右,股指已经攀升到接近50点,较前期最低点43点,已经上涨了15%左右!

这个时候,很多没有死在大萧条中的散户和大户,都已经注意到了。而从7月10日后,各种媒体关于股市大反弹的舆论,在整个美国响起,例如股指已经见底,美国股市否极泰来,大反弹已经开始,新的牛市在3年苦难之后,终于回来等等。气氛越来越热,股指开始不断攀升。显然,财阀们默契地合作,创造出新的“牛市”舆论。

这确实是一波牛市,前世从1932年到1937年,这轮牛市持续了5年,道琼斯指数上涨了4倍,一度接近200点,不过在1937年又下跌了一倍,跌破了100点。

但李思华不会等那么久。她的决定是上涨80%后,她就开始抛售。因为她记忆中这一次大反弹,最高就是80%多的幅度,不过此后没有跌多少,基本是横盘,直到此后继续上涨。

在这一波收割后,对于美股的市场炒作,就要非常谨慎了。她的影响力已经太大了,容易造成蝴蝶效应。

未来计划在1933年,将海陆联运和午餐肉这两家公司送上市,在后继的年份,从安利、百事可乐以及这两家新的上市公司中,逐步抛售股权,筹集1934年到1937年可能需要的资金,直到最后用一家银行将剩余股份抵押,全部撤出资本,用最后撤出的资本,在1937年春天最后做一把空,从而完成全部美国计划。当然,现在还是一个粗略的计划,随时可能修改。

9月中,股指这一段时间明显疯狂了起来,很多美国人开始相信,美国股市的灾难岁月结束了。股指开始一路攀升,而成交量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大。

不过李思华没有等待,在道琼斯指数上涨超过75点之后,她的逐步抛售指令就已经发出。由于此时的成交量已经很大,所以不过是10天左右,就完成了全部抛售,而安华的抛售甚至没能打低股指,这一波反弹的幅度,超过了李思华记忆中的历史,一直到突破100点才衰竭。

她想,这也许就是蝴蝶效应吧,李思华对华尔街财阀们的“示范效应”,可能导致了上涨更厉害一些。不过,她还是很高兴,6亿美元的投资获得了几乎75%的收益,近4。5亿美元,去掉财务费用等,净盈利高达4。3亿美元。这使得组织在美国的现金储备,空前充裕。

不去管几家公司的股权,自从她来到美国后的4年,前前后后,赚取的现金总额已经接近20亿美元,而如果计算股权,可能总价值高达24亿美元,如果4家公司的股权能放在1935年后开始释放,甚至总价值可能超过30亿美元。

得到这样的成果,李思华感觉也非常自豪,在同志们的帮助下,真的创造了一个奇迹,现在我们从美国对工业的收获,将超越苏联。这二十几亿美元的收获,由于是深入美国社会,节省了大量开支,效率和成本都远远超过了苏联。苏联想做到组织这样的程度,至少还要把投资再翻一番,40亿美元才有可能。

想起前世奠定新中国大工业基础的,是156项从苏联的进口工厂,使用的是3亿美元的苏联贷款。在这个时空,我们能带给祖国的,是十倍以上的工业基础,更不要说人才和科技积累了。

所以大采购就变得更加疯狂,所有与军工和大工业有关的采购,尽量会在今年完成,预算达到了3亿美元。有些工厂设备,已经开始向缅甸提前输入。它们不会马上建设,而是会在一些地区的仓库里储存起来,直到可以开展建设的时候。

不过一整套小型的弹药生产体系,以及枪械修理厂,则提前在缅甸开始了建设,海南根据地抽调了精兵强将,要求在9月底之前,实现缅甸根据地局部的弹药自给,大量原材料也在疯狂地向缅甸输入中。

随着缅甸首期部队的抵达和分配驻扎,各地几乎已经是半公开地打出了根据地的旗号,不过旗号还是有几十个,给外界的印象,还是上缅甸的“各族”,出现了彼此大规模的独立势力割据。英国人在这些地方的统治,正在陷入麻烦。

第63章缅甸第一次反围剿(一)

李思华现在自然不知道,自己旗下的那些美国“金融天才”们,此时对于她的疯狂崇拜,更不会知道1~2年后,这些天才们的“诧异”——李女士为什么要中途撤出一大部分呢?她精准地预判了这一波牛市的开头,对第一波大反弹的点位把控,简直是“神一般的操作”,而且她也预料到了后继的长期牛市,但是撤出得太多了,否则利润会攀升到一个不可思议的程度,李女士可能当时候还是有些看不准,这也让他们到时候恢复了一点信心,自己与李女士的差距,并不是神与人的差距。

她现在哪还顾得上这些“逸闻”,她正神色严肃地阅读着密电。

密电来自缅甸。电文的内容是,自8月以来,英国在缅当局,获得了从印度到来的一个英印师的援军,加上英国在缅甸原有的力量,现在其总兵力相当于两个英国师,总计超过了2。5万人。由于下缅甸基本趋于稳定,所以英军在下缅甸留下的兵员不足三千,其余2。2万人,都开始逐步向“叛军”活动最厉害的实皆省周围开拔,从现在的动向判断,最迟10月中,英军将具备在实皆军事行动的能力,围剿届时随时会展开。

李思华知道,实皆省是同志们有意识留出来的“破绽”和预设战场,因为在山区中,这是离开繁华的曼德勒省最近的区域,“叛军”在这里活动当然会被英国人认为威胁最大,因此很可能被选择为首先“平叛”的地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