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必须要证明“标准化”的价值!
说干就干。他不再去张匠头那里碰钉子,而是利用自己的权限,申请了一批边角木料和少量金属件。他决定自己动手,做一套“标准化”的演示工具。
他没有选择复杂的弩机,而是选择了更简单的——箭矢。
宋军制式箭矢,理论上是有标准制式的,但实际制作中,箭杆的粗细、长度,箭镞的形状、重量,箭羽的安装角度……同样存在大量误差,严重影响射击的精度和一致性。
赵楷要做的,是一套简单的测量和定位工具:
他先制作了几个不同孔径的“过规”和“不过规”环(用于快速检验箭杆直径);
又做了一把带有多条刻线的“标准尺”,规定了箭杆的标准长度和箭镞安装位置;
还用硬木削了几个“角度定位块”,用于统一箭羽的粘贴角度;
他甚至尝试用废铁料做了一个简易的“小型台钳”和“靠山”,用于在加工时固定箭杆,保证加工基准统一。
这些东西在现代看来简陋得可笑,但在这个时代,却是从未有过的“新鲜玩意”。
他拉着铁蛋和那两个学徒,利用这些工具,严格按照他设定的“标准”,开始小批量地制作箭矢。
过程依旧磕磕绊绊。学徒们对使用这些“死板”的工具很不习惯,总觉得不如用手感来得自在,效率一开始反而更慢了。
赵楷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强调“基准”和“一致”的重要性。
几天后,当他们逐渐适应了这套方法,效果开始显现。
制作出来的箭矢,无论是粗细、长度、还是箭羽角度,都高度一致!仿佛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赵楷随机抽取了十支箭,又去张匠头那边“借”了十支老师傅手工制作的、公认质量上乘的箭矢。
然后,他邀请曹玮和几位将作监的官员(包括黑着脸的张匠头),进行了一场简单的对比测试。
在工坊外的空地上,立起一个箭靶。由同一名熟练的弩手,使用同一把制式弩,先后发射标准箭组和手工箭组。
结果令人震惊。
发射标准箭组时,箭矢的落点非常集中,几乎钉在靶心同一区域。
而发射手工箭组时,虽然每支箭本身质量都很好,但落点却比较分散,存在明显的误差。
高下立判!
曹玮看着靶子上那泾渭分明的两个箭簇,眼中精光闪动,久久不语。
张匠头也愣住了,他无法相信,自己徒弟们用那些“死板”工具做出来的、看似毫无“灵性”的箭矢,在一致性上竟然完全碾压了老师傅的精心之作。
赵楷适时上前,解释道:“大人,诸位请看。并非手工不精,而是人力有时而穷。再熟练的工匠,也无法保证每一件作品完全一致。而军器,尤其是消耗品,不仅需要精良,更需要稳定和可互换。这套方法,或许无法做出最顶尖的极品,但却能保证大批量生产出的每一件,都是合格品,且性能稳定。这对于大军作战,或许比一两件神兵利器更为重要。”
他顿了顿,看向张匠头,语气诚恳:“张匠头的手艺,晚辈万分敬佩。晚辈此法,并非要取代老师傅的精工细作,而是希望能将老师傅的经验和智慧,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和工具,让更多学徒能更快地做出合格的产品,将老师傅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去攻克更难的技艺高峰。如此,方能兼顾效率与质量。”
这一番话,既展示了成果,又给了老师傅足够的尊重和台阶。
张匠头脸色变幻,最终叹了口气,没再反驳,只是喃喃道:“……竟真有如此取巧之法……”
曹玮终于开口,语气中带着前所未有的重视:“赵楷,你此法……确有可取之处。虽略显僵化,然于量大之急务,或可一试。你可将此箭矢制作之标准与工具,详列成文,附图说明,报予我知。”
“是!大人!”赵楷强压心中激动,拱手应命。
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让根深蒂固的传统手工业接受“标准化”理念,绝非易事。
但至少,种子已经播下。
他仿佛看到,他那棵歪掉的科技树上,一根名为“标准化”的崭新枝桠,正顽强地抽出嫩芽。
而这嫩芽,必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引发一场缓慢却深刻的变革。